父母怎么在生活中渐渐提升孩子的幸福感( 二 )


或是说:
“小心点, 妈妈帮你扶着 。 ”
为什么要少用“不”?
想想一下, 如果孩子从小到大, 听得最多的都是父母愤怒、焦急的“不要”、“不行”、“不可以”……那在进入一个新情境的时候, 要接受一个新挑战的时候, 孩子心里的声音是“不”, 还是“是”呢?
三、重视睡前最好的时光
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玩具也高级, 不一定就能感到快乐 。
真正和快乐有关的, 是孩子的小脑袋里有多少积极的记忆、期待、信念, 每天有多少好的想法, 有多少坏的想法 。
匹兹堡大学有两位心理学家曾经统计过人们拥有的积极和消极想法的比例 。 他们发现:
抑郁的人:积极想法和消极想法为1:1
不抑郁的人:积极想法和消极想法为2:1
爸爸妈妈们可以利用睡前最好的时光, 来塑造孩子的积极心理比例, 并希望它们能内化到孩子的生活中 。 比如:
睡前, 妈妈和宝宝抱在一起, 妈妈问问宝宝:
亲爱的宝贝, 今天你做了哪些很喜欢的事情?
于是妈妈和宝宝一起回忆今天遇到的开心、愉快的事情 。
接着还可以问问宝宝:
宝宝今天有没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呢?
如果宝宝跟妈妈讲述了让自己不开心的事情, 妈妈可以先对宝宝的心情表示理解, 然后, 再把这件不好的事情, 解释为小范围、偶尔发生的事情(这很重要, 否则, 孩子会觉得不好的事情随时都会发生, 还会长久地追随自己, 就不太可能乐观得起来了) 。
最后, 和宝宝分享一下解决办法 。
比如:
宝宝:琪琪把我的小黄鸭抢去玩了 。
妈妈:哦, 这真不好, 你当时一定很生气吧?
宝宝:嗯, 非常生气
妈妈:我也不喜欢琪琪抢你的小黄鸭, 不过琪琪还小, 她喜欢你的小黄鸭, 却不知道怎么跟你说, 等她大一点, 就会知道好好跟你说, 而不是抢你的小黄鸭了 。
宝宝:或许是吧 。
妈妈:看来你今天过得不错, 有8件好事, 才有1件坏事 。
宝宝:啊!一天有8件好事啊!
心理学家Barbara Fredrickson 就指出:
良性的情感, 会拓宽我们的精神关注点 。
喜悦、有兴趣、满足这样的情感, 会给人创造出游戏的迫切需求, 让人变得更有创造性, 使生活更有滋味, 去寻求心的体验、整合以及成长 。
即便是在承受压力的时候, 良性的情绪, 也使得人们在解决问题时更有创造性, 从而更主动地应对逆境, 而不会因为暂时的挫折而停顿下来 。
在孩子7岁以前, 这种积极教养孩子的方式, 主要在于增加孩子的积极情绪, 改变孩子对生活的看法, 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好消息, 而不是消极消息 。
到7岁以后, 爸妈们就可以看到孩子的优势凸显出来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