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北京三里屯太古里西区,旧批发市场的时代更新 / ARQ( 三 )



爆炸图

? 朱雨蒙
建筑外形的灵感来源于自然界晶体的生长 。 如同单晶体成长为繁复而美丽的晶体簇一样 , 设计也基于建筑现存的核心结构开始生长—— 众多的小立方体结附于原建筑金字塔状的退台结构中 , 堆叠出了错动平面的动态序列。
这些立方体分布于建筑的四周 , 打破了原建筑的大盒子形象 , 从而削弱了原建筑在视觉上的巨大的体量感 , 将整座建筑的尺度缩小到了人的尺度 。同时 , 看似随意的立方体分布也经过了设计精心的演练 , 以与其他元素相互平衡 , 共同构成和谐、优雅的建筑立面 。

? 朱雨蒙
在材料上 , 建筑外立面主要采用了白色的铝板、半透明的 U玻璃以及普通透明玻璃 , 与太古里南区的设计语言保持了一致 。 这些光亮洁净的材料 , 增强了建筑外部纯净透明的质感 , 使其成为工体北路上明显的视觉焦点 。 不同材料之间通透感、色彩的差异 , 也使得每个立方体面都形态各异 , 进而形成 了一种独特的节奏与韵律 。

材料示意 ? 雷坛坛
疏通室内流线 , 引入自然体验
相较于外立面改造中拆解、分散的设计手法 , 内部的改造则以空间的整合和重新划分为主 , 旨在创造出自由流动的商业空间 。 其中最主要的改造即在建筑东侧增加了一处巨大的玻璃中庭 。 在外部 , 玻璃中庭面朝南区 , 不仅建立了西区与南区更直接的交通联系 , 更以其晶莹通透的外观 , 成为连通两区商业的视觉线索 , 吸引人们迈向西区、走进西区、探索西区 。

? 朱雨蒙
而在内部 , 玻璃中庭连通了地下二层至地上六层的空间 , 成为了东、南两个方向的人流汇聚点 , 打破了原有建筑内部阻塞的状态 , 并以自然、明亮的室内体验充分激活了商业氛围 。在原来“大铁盒”式的建筑中 , 很少有自然光可以投进内部 , 建筑几乎处于完全封闭的状态 。 而玻璃中庭打开了盒子 , 提高了建筑的渗透性 , 使室内获得充足的自然采光 , 并使不同楼层之间产生视觉上的联系 。

? 朱雨蒙

? 朱雨蒙

? 朱雨蒙
同时 , 借由中庭的玻璃盒子 , 建筑也形成了双向的开放视野——建筑内的顾客可以向外看到太古里南区的景观 , 从而提升购物体验;而在外行走的路人也可以瞥见建筑内部的活动 , 从而吸引他们走进其中一探究竟 。 围绕着中庭 , 设计还增加了扶手电梯以改善人流动线循环 , 为顾客提供更直观的体验流线 。无论是南侧入口还是东侧入口的人流都被导向东侧的中庭 。 这里成为建筑内部新的交通枢纽 , 人们可以高效便捷地到达其他楼层 , 由此充分激发上部空间的商业价值 。

? 朱雨蒙

? 朱雨蒙
区别于外立面干净纯粹的视觉特质 , 室内空间营造出亲和与惬意之感 。 暖色调的木纹铝板、混凝土、 石材等材料 , 结合着中庭天光与层间绿植 , 将自然氛围引入室内 。 室内与室外的视觉差异 , 也传递出一种创意的趣味 。 它巧妙地贴合了周围街区年轻、时尚、 充满艺术设计的商业氛围 , 创造出了一处高质量休闲、娱乐、生活体验空间 。

? 朱雨蒙

? 朱雨蒙
商业基因的延续 , 商业形态的演进
设计之上 , 焕新的太古里西区更象征着三里屯地区商业空间不断演进的历程 。 最初 , 人们聚集形成市场;而后 , 商业被进一步浓缩、汇合、装在一起 , 形成封闭的盒子;现在 , 我们试着把这些盒子打开 , 去形成一种非绝缘的、与人交互、与城市交互的商业空间 。 存量时代的旧建筑转变为新商业载体的过程 , 不仅仅关乎建筑的空间形态 , 更关乎建筑与人、与城市的边界和联系 。 商业模式在不断进化 , 建筑也随之进化 , 建筑的边缘也随之进化 。 ARQ建筑事务所一直在探讨如何提高商业盒子的渗透性(Permeability) , 如何将室内空间室外化、室外空间室内化 , 如何创造更友好亲切的城市界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