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出现两起鼠疫疫情,鼠疫还是以前那个“夺命瘟神”吗?( 二 )


失去营养来源的鼠蚤在饥饿的驱使下疯狂吸血,平时可能只会叮咬老鼠的它们也开始向人类下口 。 然而由于前胃被堵塞,吸食的血液无法进入胃中,却会在食道内形成很大的反作用力,导致鼠蚤体内的带菌血液通过口器逆流注射进被吸血的对象体内,感染也就因此扩大 。 鼠蚤是一种具有极强生命力的昆虫,它们可以在消化道被堵塞无法进食的情况下再存活20到30天,在此期间鼠疫杆菌显然又能获得大范围传播的机会 。
印度鼠蚤的正常形态(左)和前胃遭到堵塞的形态(右),来源:公有领域
凶恶的鼠疫与人类的抗争
鼠疫杆菌于1894年由日本科学家北里柴三郎和法国科学家耶尔森各自同时发现,北里早几天公布了研究结果,但他的研究存在细节上的纰漏,因此后世在二战期间将鼠疫杆菌命名为耶尔森氏菌 。 鼠疫杆菌进入体内后2到5天,人体会产生倦怠感,同时出现发寒发热等症状 。 之后,根据受感染部位的不同,症状也截然不同 。
耶尔森(左)与北里柴三郎(右)肖像,来源:公有领域
腺鼠疫是各型鼠疫中最为普通的一种 。 当被带菌蚤类叮咬后,叮咬部位附近的淋巴结会开始肿大,肿大将一直蔓延到腹股沟和腋下等处,可怕的是有些肿块甚至能大如拳头 。 与此同时,鼠疫杆菌会在肝脏和脾脏等处大量繁殖,并产生细菌毒素,毒素将导致意识混乱和心脏衰弱等严重后果 。 腺鼠疫发病后大约一周时间,未经治疗的患者死亡率将高达50%到70% 。 腺鼠疫的传播过程离不开蚤类叮咬,因此可以认为它不能人传人 。
 败血性鼠疫又叫鼠疫败血症,由感染后的带菌血液在全身各处游走造成 。 败血性鼠疫也可能由腺鼠疫引发的,但部分败血性鼠疫患者并没有淋巴肿胀的症状 。 败血性鼠疫发病后,皮肤各处将会产生出血斑点,最终全身长满黑斑而死,这就是“黑死病”的由来 。 如果不经治疗,此类患者从染病至死亡可能不足一天,死亡率接近百分之百 。 败血性鼠疫患者的体液中含有大量病原菌,如果与之发生密切接触,包括照顾病人以及处理尸体等,都有可能发生直接感染 。
 肺鼠疫大致分为两种,原发性和次发性 。 次发性是指患上腺鼠疫后,细菌流经肺部,在肺部造成严重的肺炎症状 。 原发性是指吸入其他肺鼠疫病患的痰与唾液飞沫,或不慎接触脓液、餐具等而感染 。 原发性肺鼠疫的潜伏期通常为1到4日,但急性患者亦可能在数小时内发病 。 不经治疗的肺鼠疫患者死亡率同样接近百分之百 。 由于肺鼠疫的传播过程无需经由蚤类叮咬,因此人际传播速度十分猛烈 。 1910年到1911年间造成6万人死亡的东北鼠疫大流行的就是肺鼠疫 。
皮肤鼠疫也叫轻微鼠疫,是非常罕见的鼠疫类型,一般不会造成严重后果 。 患者仅在被蚤类刺破的皮肤局部发生感染,出现溃疡和脓包等 。 世界卫生组织并未将败血性鼠疫和皮肤鼠疫列入鼠疫的主要分型中,这主要是考虑到二者可以包含到腺鼠疫或者肺鼠疫的病程中 。 除此之外,还有肠鼠疫、脑膜炎型鼠疫甚至眼鼠疫等更加罕见的鼠疫类型 。
在有效的抗菌药物诞生之前,人类应对鼠疫的方式只能是粗暴的隔离,一旦染病便极难逃出生天 。 据统计,数次大流行间,鼠疫在全球造成了超过2亿人以上的死亡,堪称人类历史上的头号传染病 。 抗生素大量应用后,鼠疫死亡率大大降低,但败血性鼠疫和肺鼠疫的死亡率仍有10%左右 。 根据WHO公布的数据,2013-2018年全球共报告了2886例鼠疫,其中包括504例死亡病例 。 我国在此期间共计报告5例病患,其中4例死亡 。 虽然鼠疫目前仍然能在全球造成每年数十人的死亡,但中世纪时代的黑死病阴影已成为了远古历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