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共婵娟整首诗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作者( 二 )


而且苏辙身为苏轼的兄弟 , 一辈子愿意和苏轼共一个冷面馒头 。

千里共婵娟整首诗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作者


话说21岁的苏轼和19岁的苏辙同时在这年春天考中会试 , 但是母亲却在四月份亡故 。照顾父亲的责任落在两兄弟身上 。苏轼去凤翔做官时 , 弟弟放弃外派的官职 , 请求留在父亲身边照顾父亲 。
在苏轼29岁和苏辙27岁时 , 他们有失去了父亲 。苏轼对于苏辙的爱包含了长兄为父那种情怀 。在看到朝廷被王安石等新法派垄断之后 , 他主动作了一个决定 , 就是要求去外地做官 , 最好调到离弟弟近的地方 , 兄弟可以时常见面 。
但是为了这个愿望 , 他等了五年 。
这一年苏轼在山东做太守 , 在这里过中秋 。
“人有悲欢离合“ 。虽然兄弟俩人才各自三十多岁 , 但是已经领略了人间的悲欢离合 , 父母早逝 , 兄弟聚少离多 , 仕途不是年少时想象得那么风光 。已经失去了父母的两个兄弟 , 都将对方看作人间至亲至爱的人 。
这里的但愿人长久 , 更包含着健康 , 忧患 , 无不是最深的心情 。

千里共婵娟整首诗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作者


两年之后苏轼在徐州 , 弟弟苏辙在南京 , 两个人终于在繁忙的公务中抽出了时间见面 , 他们已经七年没有见面了 , 弟弟苏辙来到徐州和苏轼生活了三个多月 。又过了一个美满但是让人感慨万千的中秋 。
此时苏轼39岁 , 苏辙37岁 , 父亲离开他们已经十年 。
“暮云收尽溢清寒 , 银汉无声转玉盘 。
此生此夜不长好 , 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阳关曲 中秋月》
携手看月 。那黄昏的云彩消散 , 天空如此清凉带着寒意 。
河汉高 , 万籁无声 , 看着月亮如玉盘玉轮缓缓转动 。
在宋朝 , 中秋明月的团圆之意比唐朝更为真实恳切 , 经历了家人去世 , 这人间的两位至亲兄弟 , 更懂得中秋的含义和团圆的珍贵 。他们在一起 , 就是曾经的苏家未曾破碎 , 他们在一起 , 就是一轮圆月 , 一个心理的家 。
且中秋之月 , 是一年中最美最清最圆之月 , 是从春到秋 , 是历经寒暑 , 与他们更是七年之后的月光普照 , 怎么能不珍惜感怀?
然而此时他们都是成年人了 , 仕途凶险 , 各有责任和负担 。
所以一向豪迈的苏轼在亲人面前 , 也特别惆怅和伤感 。
我们这一生只怕注定了聚少离多 , 这样美丽的月色 , 此生此夜不会常有 , 不知道明年你和我 , 是在哪里看月亮?
人生在世 , 成人的世界处处江湖 , 就算是有心 , 只怕也很难有机遇年年相守啊 。
果然 , 第二年中秋 , 他们没能在一起 。
千里共婵娟整首诗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作者


美丽生动的云景 , 有许多星星 。夜空有明亮的圆月和多云 , 宁静的自然背景 。夜间户外有月光
殷勤去年月 , 潋滟古城东 。
憔悴去年人 , 卧病破窗中 。
余年知几何 , 佳月岂屡(相)逢 。
寒鱼亦不睡 , 竟夕相噞喁 。”苏轼《中秋月寄子由三首》节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