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到产业,中国人工智能如何更好发展( 三 )


高强度的研发投入, 为智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 中国智能企业的研发强度大于5%的企业数占比超过60%, 远高于国内企业的平均水平(2.12%) 。 中国智能企业专利数大于100的企业仅占样本量的17.3%, 而专利数低于20的企业占比为57.9% 。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专利主要集中在独角兽和上市公司 。
专利数排名前100的智能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和浙江四省市, 占比达到84% 。 其中, 北京占比最高, 为45%;其次是广东, 占比为21%;上海和浙江并列第三, 占比为9% 。 专利数排名前100的智能企业主要集中在应用层, 占比为61%, 技术层和基础层企业占比分别为23%和13%, 而同时属于基础层和技术层的企业占比为3% 。
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相关专利主要集中在基础层和技术层企业 。 虽然应用层企业数在专利数排名前100企业中占的比例较高, 但是专利数占比却相对较低, 仅为28.1% 。 而技术层和基础层企业虽然企业数占比较低, 但是专利数占比却高达48.4% 。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横跨基础层和技术层的企业, 虽然仅占样本量的3%, 但专利数占比却达到22.8% 。
在中国智能经济的发展中, 最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是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科大讯飞、华为等公司 。 无论从人力资本还是从技术和投融资关系方面看, 它们在中国智能科技和经济发展中都扮演重要角色 。 尤其是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和科大讯飞的四大开放创新平台, 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赋能, 推动智能科技与经济和社会的融合, 不仅催生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 新模式, 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组织和制度变革, 成为中国智能经济发展的关键主导者 。
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 从技术输入关系看, 408家样本企业来自国内企业的技术输入关系占比为77.4%, 来自国外企业的占比为22.6% 。 而从技术赋能关系看, 408家样本企业对国内企业的技术赋能关系占比达到91.2%, 对国外企业的技术赋能关系占比为8.8% 。
无论从技术输入还是从赋能关系看, 都是以国内企业为主 。 相比较技术赋能关系, 技术输入关系的国外企业占比例较高, 这说明中国智能经济对国外技术具有较强的依赖度, 尤其是关键技术领域, 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存在差距 。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未来需要关注的问题
与前期工业化不同, 中国智能科技和经济的兴起和发展内生于经济转型升级中所创造的智能化需求 。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共生和共融, 为中国智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但笔者认为, 有一些问题也值得关注:
首先, 在智能科技和经济发展中, 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分布与智能产业的发展不存在直接的相关关系 。 例如, 包括黑龙江、辽宁和陕西在内的省区市拥有丰富的智能科技创新资源, 但是本地智能产业的发展却出现了相对滞后的现象 。 在智能科技和产业的发展上, 科技与经济“两张皮”仍然存在 。
其次, 在智能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中, 响应国家战略的关键是适应区域经济转型和升级中出现的智能化需求来增加有效科技供给 。 而能否培育和建立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和创新治理体系, 是提升有效科技供给能力的关键 。 如果仅仅是再次掀起一波新的投资、引资和人才争夺战, 可能会引发智能科技和经济领域的泡沫 。
再次, 尽管在智能产业的发展上中国走在了世界前列, 但是如何加强源头创新, 使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 只有高度重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提高源头创新能力和抢占科技制高点, 才能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上立于不败之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