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到底要不要惩罚( 二 )


这也是心理学家一直强调“惩罚只有短期效果”的原因 。
《孩子:挑战》中有这样两句话 。
“我们必须意识到, 试图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是毫无用处的, 没有哪种惩罚能得到持久的服从 。
现在的孩子宁可受到惩罚, 也要维护自己的权力 。 ”
惩罚从长期来看, 不仅无效, 还有一个可怕的副作用, 那就是抵消孩子的愧疚感, 让他们发展出更强烈的反抗和挑战 。
当我们严厉惩罚孩子时, 孩子不仅不会反省, 还会对我们生出“恶意” 。
“姥姥太过分了, 我只不过想玩奶粉盒, 她就那么用力地打我 。 我才没错呢, 错的是打人的姥姥 。 ”
孩子甚至会觉得, 接受惩罚是一种勇敢的表现, “我不怕疼, 你怎么打我, 我都不会认错的 。 ”
我们显然不希望孩子把勇气和坚韧, 用在和我们反抗上, 对吗?
其实, 案例里的姥姥和妈妈只要改变一下方式, 用3个步骤, 就能让小马从“熊孩子”变成“好孩子” 。
而这3个步骤, 爸爸妈妈也可以用在平时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上 。
第一步:友好地对孩子提要求
小马之所以会情绪爆发, 是因为姥姥没和他商量, 就抢走了他正在玩的奶粉盒 。
其实, 姥姥只要稍加观察, 就会发现小马玩得很安静, 并不会弄坏牛奶盒 。 我们完全可以等小马不玩了, 再把盒子收到他看不见的地方 。
如果真的不放心, 我们也可以用“理解+替换”的方式, 温和地把牛奶盒拿回来 。
首先, 我们要理解小马玩得正专心, 不想被打断的心情 。
如果是我们在写字, 老公突然过来把唯一的一支笔拿走了, 我们也会非常不爽, 觉得老公很不尊重我们 。
同样的, 姥姥想拿走奶粉盒, 可以用一种更尊重孩子的方式 。
我们可以和他商量, “小马, 你在搭城堡吗?这个盒子姥姥想拿走, 我用一个更棒的盒子和你交换, 可以吗?”
一般来说, 我们用一个“更好”的选项来和孩子做交换, 并对他表示感谢, 孩子是会很乐意做这个“好人”的, 这样就巧妙化解了和孩子的矛盾 。
第二步:用后果代替惩罚
孩子终归是孩子, 很多时候不管我们怎么防范, 他还是会犯错, 这个时候又该怎么办呢?
首先, 我们要明白, 孩子犯错是好事 。 因为这样他才能记得深刻, 通过改进, 避免将来犯更大的错 。
其次, 要想让孩子学到教训, 就该让他亲自去体验犯错的后果 。
比如孩子不整理玩具, 就可能被散落的积木绊倒 。
如果妈妈看不下去, 帮忙收拾了, 那孩子下次玩的时候, 就会找不到放玩具的地方, 必须请教妈妈才行 。
又比如孩子在游乐场玩, 我们要提前和他定好规则, 不能打人, 不能抢玩具, 否则就要马上回家 。
这样当孩子不遵守规则时, 我们只要说到做到, 立刻带他回家 。 下一次, 孩子肯定就学乖了 。
让孩子体验后果这一招, 效果非常好 。 不过也要提醒妈妈们, 别用这一招去试图控制、威胁孩子, 那样的话, 就又变成惩罚了 。
比如不收拾玩具就打手, 这是惩罚, 不是后果 。 因为收拾玩具和挨打之间没有逻辑关系 。
我们大人按自己的喜好给孩子规定“后果”, 孩子是不会服气的 。
只有那些原本就存在的自然后果(乱扔玩具, 玩具会找不到), 还有那些符合逻辑的后果(在游乐场打人就要马上回家), 才能让孩子吸取教训, 虚心改正 。
第三步:鼓励孩子, 再给他一次机会
孩子犯了错, 我们常常会站在对立面, 嘲笑、奚落孩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