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未了、冬季快到,天然气不会断供靠的是科技“底气”!( 二 )


2000年,我国首座储气库——大张坨储气库在渤海湾拔地而起 。 随后相继建成的江苏金坛储气库、相国寺储气库、辽河油田双6储气库、华北苏桥储气库群、新疆呼图壁储气库,也在一次次冬季供暖期天然气使用高峰时段,起到了无可取代的调峰作用,呈现出现实而又深远的意义与价值 。 经过20年的科技攻关和建设,我国天然气工业飞跃发展;展开中国石油的版图,7大地区14座储气库群27座储气库赫然在目 。 虽然储气库在中国石油大家族中姗姗来迟,然而一经问世,便成为天然气储备、天然气工业乃至国家能源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设施 。
下面我们为大家进一步科普一下储气库和我国储气库的发展情况 。
老话说:“家中有粮,心中不慌 。 ”现代油企之于城市冬供则讲:“库中有气,难见气荒 。 ”可见,储气库,是一个既专业而又通俗的十分接地气的称谓 。
由此联想,人们就将储气库喻为天然气的“粮仓” 。 赶上冬季用气高峰,当城市供暖出现气源不足、供气紧张、居民室温不够,甚或气源中断、管网出现技术故障等紧要关头时,储气库就成了救急的天使,中国石油也便成了开仓济世的“放粮官”,把储气库里的天然气安全平稳输送到千家万户,让严寒的城市涌入暖流 。
诚然,与欧美发达国家百年成长经历相比,我国储气库到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孕育 。 然而一旦起步,成长的速度却是相当惊人 。 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储气库规模已经达到400多亿立方米,调峰能力130亿立方米,冬季最高日调峰量已经超过1亿立方米 。 打个通俗的比方,就是我国的储气规模,已经足够一个三口之家干干净净用上1亿年 。
当然,越是宝贵的东西越是来之不易,将储气库打造问世的过程,实在是一个筚路蓝缕、攻坚克难的艰巨工程 。 因为,储气库深藏在看不见、摸不着的数千米地下,中国石油储气库人想要把储气库伺弄好、利用好,可不是件易事 。
先来说说大名鼎鼎的相国寺储气库吧,它绝对代表着我国储气库建设的高端水平 。 这座大西南地区的首座储气库,构造高陡、储层较薄、物性相对国外储气库差很多、枯竭低压气藏等等,且地表高山及煤矿采空区限制……难题一道又一道 。 中国石油储气库人通过自主创新,建立多项建库特色技术,成功解决了低压储层防漏、薄储层大井眼定向钻探和高陡构造风险监测等多项世界级难题 。
又何止大西南?新疆北疆呼图壁储气库,同样是我国目前建设规模和建设难度堪称之最的储气库 。 埋深较深的多层水侵砂岩储层天然属性,让呼图壁储气库的建设之路铺满荆棘,储气库技术专家首次提出有效孔隙空间分区评价法,实现了对储气规模的优化设计,让注进的天然气“存得住”,关键用气时“采得出” 。
还有天津大张坨储气库、华北苏桥储气库、辽河双6储气库等等,成功应用了储气库动态密封理论,解决了复杂断块气藏建库难题,这些库在冬季用气高峰期,为京津冀地区提供了宝贵气源 。
20多年求索与奋斗,中国石油的科学家们在储气库领域的科技攻关成就可圈可点,14座储气库群,27座储气库,凝结着中石油科学家们创新的智慧,科技创新成果也为业界瞩目 。 中国石油的马新华教授领衔团队研发出的储气库“四大理论技术”,改变了我国储气库“选址无理论、设计无方法、建设无技术、管控无手段”的困局,解决了世界上复杂地质条件储气库技术的难题,使我国石油界在世界储气库科技领域有了一席之地,为中国地下储气库大规模建设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我国地下储气库大规模建设,结束了我国“有气无库”的历史,提升了我国能源储备能力,长了中国科学家的志气,也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国家能源“安全底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