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牙尖嘴利”到“无齿之徒” 鸟类到底经历了什么( 二 )


【从“牙尖嘴利”到“无齿之徒” 鸟类到底经历了什么】此外 , 为了弥补牙齿的功能 , 鸟类进化出各种不同的喙 。
如果有机会近距离观察灰雁 , 你会发现 , 它们上下喙的内侧边缘是锯齿状的 。 不过 , 这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牙齿 , 科学家称之为板层状构造 。 这些特殊的喙部的衍生结构可以帮助它们在取食过程中更有效地进食 , 比如切割植物根茎、过滤水体中的无脊椎动物等 。
李志恒表示 , 另外还有一些雁鸭类喙部的锯齿状构造与板层状构造类似 , 只不过形状不同 , 其用途很像鱼钩的倒刺 , 捕鱼的时候可以防止鱼从口中逃脱 , 企鹅舌部的刺状突起与其有类似的功能 。
另外 , 隼形目的鸟类(如红脚隼)喙部前端有一个小的啮缘齿 , 即喙前端侧面有一个齿状突起 , 这也是用来撕咬或固定猎物的 。 “但是 , 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牙齿 , 而是喙部的角质壳衍生出来的膜质或角质结构 。 ”李志恒强调 。
相关链接
鸟类牙齿消失原因众说纷纭
为什么在漫长岁月中所有鸟类的牙齿都丢了呢?
传统观点认为 , 鸟类牙齿的缺失与它们适应飞行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 没有了牙齿 , 鸟类的体重就会减轻 , 从而更利于飞行 。
近年来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新看法 。 2014年底 , 有学者分析了数百种现生脊椎动物的基因序列 , 发现多个与牙齿形成有关的基因在鸟类的基因组中都已丢失或者只剩下了“假基因”(不完整的序列) 。 于是 , 他们在此基础上提出鸟类没有牙齿是因为它们与牙齿发育相关的基因发生了突变 。
到了2017年 , 首都师范大学的王烁研究团队提出了启发性观点 。 他们认为 , 牙齿的异时发育(后裔发育的时间和速率与祖先不同而发生演化)退化才是导致早期鸟类牙齿丢失的直接原因 。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 鸟类是为了使它们的雏鸟能够更快地从卵中孵化出来 , 才放弃了牙齿 。 研究人员以长有牙齿的爬行动物作为参照进行研究时发现 , 胚胎发育出牙齿的过程可以占据全部孵化时间的60% 。 因此主动放弃牙齿 , 将会有助于提高鸟类的孵化成功率 , 对种群的延续具有重要的意义 。 (采访人员 陆成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