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气象观测:从人工到全面自动的跨时代转变( 二 )


智能化将进一步提升观测数据的准确率
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的大幕已经拉开 , 但这仅仅是迈出的一步 。 在完成整体的自动化切换后 , 地面气象观测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张鑫介绍 , 自动化观测还有改进的空间 , 将朝着智能化发展 , 进一步提升观测数据的准确率 。
基于技术应用完善改进:地面气象观测系统由硬件和软件组成 。 硬件包括传感器、采集器、综合集成硬件控制器、通信接口、系统电源和业务终端等 。 虽然各种观测项目已实现自动化采集数据 , 但在观测能力、观测效率以及观测方法和机制上仍然有提升空间 。 比如雪深观测仪 , 虽实现了自动化采集数据功能 , 但在复杂气象条件下仍有改进空间 。 根据国外的经验 , 雪深观测仪是通过增加探头来提升数据收集的准确率 , 在国内这样的操作是否可行?研究人员需要验证 。 把这些技术细化到每一个观测仪器上 , 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 同时 , 一些观测方法和机制也可以改变 , 以适应观测需要 , 提升观测效率和数据准确率 。 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传感器、采集器等进行进一步研究 , 改进和完善相关技术 , 让硬件与软件更匹配 , 使采集技术更成熟 。
基于业务流程优化更新:自动化观测需要完成数据采集、质量控制、数据传输、系统组网和远程监控等流程 。 在自动化业务运行过程中 , 每一个环节的传输效率除了通过技术提高外 , 还可以依靠优化业务运行流程来实现 。 观测数据从台站到省级信息中心 , 再到国家级信息中心 , 每一级的传递 , 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数据延迟 。 张鑫提出设想 , 如果将台站数据同时传给省级信息中心和国家级信息中心 , 传输效率就能提高 , 运行效率也会相应提高 。 针对单个观测设备的数据采集 , 涉及的步骤和过程也可以再优化 , 这也是自动化切换后可以改进的地方 。
发展“云+端”技术新模式:当基于自动化的技术和业务流程逐渐成熟 , 下一步 , 自动化观测或将朝着“云+端”技术新模式方向探索 。 地面自动气象观测“云+端”技术 , 主要是建立地面自动气象观测两级架构新模式 , 发展观测设备“端”数据采集和传输技术 , 统一设备级通信协议、数据格式、终端控制等技术标准 , 实现远程互联互通 。 发展地面观测数据接收处理中心级的“云”技术 , 即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数据的远程接收、设备控制和数据的融合加工处理技术 。 另一方面 , 我国在复杂条件下云天观测所用到的综合判识和图像识别技术仍然不成熟 。 如果能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方向继续深挖 , 赋予自动化更多智能思考和运算 , 同样也会降低数据差错率 。 如果说自动化观测主要解放了人力 , 提高了运行效率 , 那么智能化观测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提高数据准确率 。 目前 , 自动化观测指标已经达到合格线 , 形成自动化、集约化、标准化的业务体系 。 而智能化的目标就是精益求精 , 进一步提升观测数据的准确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