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力军,官员在被留置前三天向政治骗子求助( 二 )


袁隆平院士有哪些高徒 , 他的门徒中是否后继有人?

涂力军,官员在被留置前三天向政治骗子求助


国士袁隆平曾说过“我的杂交水稻不仅属于中国 , 也属于全世界” , 对于自己的研究成果 , 袁老从未吝啬 , 为了能让杂交水稻快速造福全人类 , 他曾6次应邀到联合国粮食组织担任首席顾问 , 旨在将杂交水稻技术推广到全球各个角落 , 他的门生何止千万!袁老的一生不仅致力于杂交稻的研究 , 还着力培养第二代杂交水稻研究生力军 。他曾八次去河南 , 从河南农大挑选博士生 , 亲自教导 。
在他的努力之下 , 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杂交稻领域人才 。不过 , 在所有门徒之中 , 要说资历最老 , 经验最丰富的“高徒” , 非李必湖和尹华奇莫属 。“高徒”李必湖打破六年研究困境 , 成就了杂交稻1966年李必湖从湖南省安江农校毕业 , 对农业研究有着很强求学欲望的他 , 毕业之后并没有进入机关单位 , 而是选择拜师袁老 , 既当学生又是助手 。
然而 , 在1964年到1970年的六年时间里 , 杂交水稻研究进展非常缓慢 , 根据当时的杂交水稻技术路线 , 杂交水稻必须遵循“三系法” 。所谓三系法 , 简单来说就是 , 水稻需要实现“一妻二夫”制 , 即:妻子是不育系 , 第一任丈夫是“恢复系” , 能让不育系的植株恢复可育能力  , 用来产粮;第二任丈夫是“保持系” , 给不育系植株授粉之后 , 长出来的水稻依然可以保持不育状态 , 这样才能供下一次培育杂交稻使用 。
然而 , 袁隆平院士在培育不育系过程中发现 , 无论怎样杂交实验 , 都找不出保持系 , 于是决定 , 寻找自然野生不育保持系的水稻 。最终 , 李必湖在海南三亚一块试验田中找到了一株野生不育保持系——“野败” , 自此 , 开启了杂交水稻“三系法”的大门 , 杂交水稻技术一路高歌猛进 , 才有了今天亩产千斤 。李必湖的功劳除了发现“野败”以后 , 立即进行了杂交稻培育 , 并将培育出的杂交稻种子 , 分别送给了13个外省份的研究员 。
而李必湖自身 , 也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田间地头研究杂交水稻 。在他担任安江杂交水稻研究所所长期间 , 他与助手一道培育出威优48、威优49、威优402、威优438、金优402、八两优100、安农810S等一系列高产、优质的杂交稻新组合 , 在全国15个省区推广 , 累计种植面积4亿亩 , 增产稻谷340多亿公斤 , 创利200多亿元 。
他指导助手邓华凤成功育成国内外第一个籼型水稻光敏核不育系——“安农S-1” , 使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由三系变为两系、品种间优势变为亚种间优势的设想成为现实 。总之 , 从袁隆平成立“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始 , 李必湖就是袁隆平学生中最得力的高徒之一 。而袁隆平院士的另外一个高徒 , 就是“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的三成员之一——尹华奇 。
“高徒”尹华奇提升稻米质量 , 让杂交稻成为能吃得“救命粮”相比李必湖 , 尹华奇的名气并不大 , 但他的贡献却不容小觑 , 从1964年以来 , 四十多年间 , 尹华奇专攻杂交稻质量改进 , 曾经先后培育出香125S和香两优68等兼顾高产和优质的杂交水稻 , 极大的改善了杂交稻的口感 , 让杂交稻成了适口的粮食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尹华奇还因为个人能力突出 , 曾被美国德州聘用 , 袁老在损失一员大将之后 , 非常不甘心 , 他曾在公共场合说:“老师是鱼 , 徒弟是水 , 鱼儿是离不开水的 , 要是废水流向外人田 , 我这条鱼就快变成泥鳅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