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应该怎么佩戴把玩,清代花钱怎么佩戴( 四 )


如道光停捐七年、乾隆停捐三年,这里也有另外一个因素,即捐官者众多,已经没有那么多空缺来安排先前已捐纳的候补人员了 。所以这又是清代捐纳制度的一个特色,即捐官是购买“做官的资格”,而不是捐了就能上任,需要待吏部分发选班 。那怎么才能获得官职呢?首先要保证捐官者没有债务,有债务的必须还清了才能捐官;其次要是平民想捐个县令以上的职位,那就先得解决学历问题,即捐监在前,捐官在后;然后捐官的钱是交给户部的捐纳司,户部入库后发咨文给吏部,吏部再“部予以据,曰执照”,即颁发“上岗证” 。
最后,拿着上岗证到吏部铨叙司报到,由吏部进行政审,一切无误后方可听候分选,有的人一侯就是两三年 。如果想提前被选,还要接着捐各类花样,这笔钱比捐官的还贵 。至于价钱,以乾隆时的《川运例》来讲,贡监生的身份得4620两;学官中正七品教授2020两、侯补教授2520两 。非学官的如正七品京县县丞2220两、侯补京县县丞2800两;正八品县丞3160两、侯补县丞3640两 。
有人会问为啥八品官比七品官贵,原因是京官在俸禄上是没有外放官员高的,外放官员不仅自主权大,而且享受养廉银的补贴,所以外放官比京官贵 。而捐官也是有封顶的,文至道员,武至总兵,若本来就是体制内的,为了晋升快一些,往往先捐至道员,待有缺后相当于直接晋升了,这都属于外放官了,京官最高只能捐至五品 。清代捐官虽然制度完善,但等缺问题严重,因而就出现了冗官问题 。
综上,捐官在清朝是独具特色的,一般来说新上任的皇帝都会进行停捐政策,目的是整顿吏治,但若财政紧缺,捐纳制度立即摆上台面 。有人说捐官基本都是得虚衔,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只不过作为异途出身,它的身份要比正途出身低一格,所以在有实职官缺时,是先解决正途,然后再解决异途 。而且在捐纳制度中还有平捐、升捐等方式,职执事官可以捐个升迁或者调动,他们都是实打实掌握权力的 。
从康熙皇帝开始,清朝官员和贵族们佩戴的朝珠,到底有什么含义?
首先,我们讲一下清朝的起源 。清朝的前身是后金政权,而后金政权则是在明朝的末期逐步建立的 。在建立的初期,后金政权在各方面都类似于游牧政权 。后金政权的最高首领称大汗,儿子们被称为贝勒 。此时的后金政权信奉自己的萨满教,言而总之,属于游牧政权的属性 。但是在第二代大汗皇太极上台以后,皇太极开始对后金政权进行全面的改变 。
后金被改成了大清,皇太极在各方面都开始学习明朝 。例如爵位制度、官员等级制度、官服制度等等,清朝的官服采用了与明朝官服类似于的补子 。公元1643年,皇太极突然去世 。随后,年仅6岁的福临继承了皇位,这就是顺治皇帝 。第二年,清朝成功入关,开始了自己的统治 。在刚刚入关的时候,出现了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碰撞 。
通过现在遗留下来的画像,我们可以发现,顺治皇帝穿朝服的时候,没有佩戴朝珠 。因此在这个阶段,清朝在各方面还不成熟 。但是到了康熙皇帝在位时期,康熙皇帝已经开始佩戴朝珠 。因为清朝高层的宗教信仰也发生了变化,清朝高级贵族们不再信奉传统的萨满教,而是开始信奉佛教 。例如康熙皇帝,就对佛教非常虔诚 。起初,仅仅是清朝的那些高级贵族们佩戴朝珠,但这渐渐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 。
到了康熙皇帝在位的后期,清朝已经逐步形成了非常完善的朝珠等级制度 。不同等级的官员,佩戴不同样式的朝珠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的亲信李卫,为了到当铺卧底,假扮成一个山西来的富家公子 。在李卫需要当的东西中,就包括一串珊瑚朝珠 。当铺的大掌柜立刻开始警觉,因为按照清朝的规矩,珊瑚炒作属于贵族和高级官员专用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