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如何领跑“新一代人工智能”?( 二 )


“或许学生大学四年毕业后 , 世界就很不一样了 。 从这个角度讲 , 除了学习知识之外 , 提升认知和改变这个世界的能力更重要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李建东认为 , 在技术的驱动下 , 高校需要改变人才培养的模式 。
校企协同 , 抓住应用“机遇期”
多位高校校长一致认为 , 人工智能最大的活力在于应用 , 所以要加强与产业的联动 , 特别要推动科技创新体系与产业创新体系的联动 。
用“大数据 人工智能”来理解交通规律、提高道路利用效率 , 是当前智能交通领域的热点 。 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智能交通”创新团队 , 十多年来和浙大中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携手合作 , 研发了基于交通大数据的新型城市智能交通系统 。
“过去两年 , 成果在浙江的绍兴柯桥、杭州萧山等地进行推广应用 。 ”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王万良介绍 , 这一成果的应用有效缓解了当地的交通拥堵状况 , 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一些校企合作项目还在机制上有所创新 。 浙江大学与阿里巴巴集团于2017年成立“阿里巴巴——浙江大学前沿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 双方约定 , 合作的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4年内归属学校 , 进行科研项目申请等工作 , 之后流转回企业 。
“随着我国的产业转型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 , 将创造出大量的人工智能发展应用的新空间 。 ”潘云鹤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