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回到了古代,新仪象法要( 三 )


其他 沈括记录了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发明活泥字印刷术的全过程及字印的下落,此活泥字印刷术被誉为“沈存中法” 。比德国人古腾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 。还记录了能工巧匠喻皓的高超建筑技术,尤其是摘抄了其著作《木经》的部分内容,为中国建筑科技史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史料 。也记录了治理黄河水患时,河工高超巧合龙门的三节压埽法等。
问个问题,古代没有手表,时钟,手机是怎么预算时间的呢?

假如回到了古代,新仪象法要


在古代计时主要有三大类,一,利用流体力学计时,有刻漏和后来出现的沙漏;二,采用机械传动结构计时,有浑天仪、水运仪象台等 。三,采用天文原理(大都根据日影方向测定时间)计时的日晷,它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计时器之一 。日晷、水钟、沙漏、圭表、各种日晷、以滴水多寡来计时的各种水钟,还有沙钟、火钟、蜡烛钟、辊弹漏刻千章铜漏、延佑滴漏、龙舟香漏、火龙出水、赤道式日晷、赤道经纬仪、浑天仪等圭表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标竿或石柱;“圭”是从表的跟脚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条石板 。
每当太阳转到正南方向的时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 。量出表影的长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节气的时刻 。表影最长的时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时候,夏至来临了 。它是我国创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种天文仪器 。日晷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 。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计时器 。
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漏刻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然而遇到了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 。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 。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 。
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 。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 。我国古代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有关漏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章句 。如唐代诗人李贺:“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 。
刻漏又称漏刻、漏壶 。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 。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 。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 。后来创造出受水型,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 。为了获得恒定的流量,首先应使漏壶的水位保持恒定 。
其次,向受水壶注水的水管截面面积必须固定,水管采用“渴乌”(虹吸)原理,便于调整和修理 。有两种保持水位恒定或接近恒定的方法,均见于宋代杨甲著《六经图》(刊于1153年)中的“齐国风挈壶氏图” 。图中“唐制吕才(约公元600~650)定”刻漏是在漏壶上方加几个补偿壶,“今制燕肃(1030)定”刻漏采用溢流法,深四寸 。
多余的水由平水壶(下匮)通过竹注筒流入减水盎 。燕肃创制的漏壶叫莲花漏,北宋时曾风行各地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中在桓谭(卒于公元56年)的文章里说刻漏度数因干、湿、冷、暖而异,在白天和夜间需要分别参照日晷和星宿核对 。当时已认识到水温和空气湿度对刻漏计时精度的影响 。刻漏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