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方家庭教育,中西方为什么教育不同( 三 )


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 。其主要观点包括: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健康的人”:(2)生长与发展是人的本能; 3)人具有主动地、创造性地做出选择的权利;(4)人的本性中情感体验是极为重要的内容 。这种教育思想在认识上强调把人的心理现象、人的学习作为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方法上,强调教育过程本身,尤其是学生“此时此刻”的心理体验过程和过程中的愉悦性,以便使学生能够达到“自我实现 ”的理想境界;在指导思想上 。
重视与强调人的创造潜能,这也成为人本主义教育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学内容、固定教学形式的基本依据之一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 。儒家学派全盘吸收了古代六德、六行、六艺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儒学中的很多教育思想和方法在今天仍有指导意义 。其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变“学 在官府”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整个民族 。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西方与我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论中西方家庭教育,中西方为什么教育不同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等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肯定有很大差异 。精神需求VS物质需求中国有些家庭,在生活中极端宠爱孩子,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甚至是力所难及的物质条件,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应有尽有,但在精神上却经常忽略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情感和人格缺乏应有的尊重 。这与西方的家庭教育理念正相反 。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西方人更重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对孩子人格的尊重,而生活上只要吃得有营养,穿得舒服就可以了 。所以,父母应改变教育方法,让孩子真正在精神方面感受到你对孩子的爱,感受到你的关注,感受到你的期望,而这种期望是孩子成长的动力 。只有这样,父母的期望在孩子身上才能产生正效应 。讲道理VS具体指导中国注重理论的、宏观的指导,粗线条地讲道理;西方更注重具体的、微观的指导 。
我们有不少父母,只从道理上讲该怎么做,如果孩子做错了,稀里糊涂打一顿,打完了孩子还不知自己错在哪儿 。在国外不少家庭中,孩子无论犯了大错小错,也要受到惩罚,比如:不让看电视,或几天不许到外面和小朋友做游戏等,就是孩子想做的事不让他做,让孩子在他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中来体验对与错 。孩子就从这各式各样的体验中,明白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什么是对的,做什么是错的,从而一步步明白做人的道理 。
为什么中国式教育与西方教育相比并不一定能交出更优秀的孩子,却不效仿西方教育呢?
一.中国孩子的童年真的不快乐吗?我今年18,在中国上的学 。先说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下午4:20放学,放学后不是参加足球队的训练就是和同学们在校外胡跑瞎颠,作业我算慢的,有时写到8:00,然后就睡觉了 。小学的时候考试发下试卷来自然知道分数,排名没排过,这也导致我一直不知道毕业的时候考了多少分(没发试卷) 。
整个小学五年,报过两个辅导班,读了一千多本课外书,运动会1500米称霸,眼睛假性近视 。再说初中,我们初中没有晚自习,每天放了学就是骑着自行车先在外面玩一个小时,每科的作业平均一下也就半个小时,比如语文就是抄一页纸,数学两三页习题 。初四那年迷上了网络小说,有时熬夜到两点看小说,作业也一塌糊涂,最终,以高于分数线60分的成绩被重点高中录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