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学理论和古典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和社会学理论有哪些( 三 )


以我和身边同学真实的情况举例 , 排名不分先后 。第一类 , 媒体社会学毕业生 , 有相当一部分在传媒行业工作 , 既包括传统的电视台、纸媒 , 也包括新媒体 , 比如有人在央视做编导 , 有人在《中国国家地理》写文章 , 有人在“谷雨实验室”做采访人员 , 也有人在“青年志”当编辑 , 社会学的理论背景和调查功底使得社会学毕业生在这些行业都很受欢迎 。
包括最近知识类产品的消费越来越热 , 一些知识付费产品也很偏爱社会学背景的人 , 逻辑思维的副总裁和节目制片人冯启娜 , 就毕业于人大社会学;文娱影视行业也需要社会学背景的人才 , 我本科毕业那年开始 , 人北清三家学校的社会学系和北影建立了一个联系 , 社会学的毕业生可以直接申请保研去北影学纪录片导演;我的同学里 , 也有一些在做综艺策划或者游戏策划的工作 。
《火星情报局》的导演组之前就会来找社会学系的师生 , 邀请我们出一些议题、输送一些学者嘉宾 。第二类工作 , 集中在互联网社会学毕业的大部分同学从事的是运营、产品、用户研究等岗位 , 在BAT、字节、美团、京东、网易之类的都有 , 也有一些在做数据分析师或者程序员 , 但会比较少;第三类 , 咨询公司第四类 , 就是比较传统的政府机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等 。
说到这里呢 , 比较偏实用性的内容就讲完了 。下面我要开始讲在我看来 , 其实是更重要的一些内容 。有人说社会学培养的能力很虚 , 这个观点我一度是认同的 , 我上学的时候 , 有段时间很羡慕那些学工科的、学做机器人的 , 学园艺的、甚至包括学语言的朋友 , 因为我觉得他们有一门手艺在身上 。可是毕业了之后 , 我一年一年越来越感觉到 , 社会学给我带来的是终身受益的东西 。
这种东西 , 可以用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来概括 。下面我尝试用我的理解来讲一讲这到底是什么 。想象力的第一个层面 , 是你可以把私人的体验和遭遇与外在的社会结构建立起联系;什么是社会结构呢?性别关系、政治机构的设置、宗教、法律习俗等社会规范……所有这些你无法自控 , 但是又绝对会影响你的东西 , 就是社会结构 。我们的每个人的生命历史 , 就是一个不断同结构互动的过程 。
很多人 , 到了中年 , 真的会像SHE那首《你曾是少年》里唱的那样 , 一年年匆匆忙忙 , 疲于工作、结婚生子 , 只因为这些是所谓“人生必经的事” , 某天半夜突然醒了 , 站在寂寞的阳台 , 回想自己的一生 , 怅然若失 , 却什么也回想不起来 。这就是因为太多时候都没有思考 , 只是稀里糊涂就做了决定 。我们的社会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是鼓励你“稀里糊涂”的 , 各种各样的约定俗成 , 各种对“随大流”的不批评态度 , 都在推着你不加思考地往前走 。
但是人只活一次 , 当你不想糊涂了的时候 , 是有权利获得一些思维工具和方法 , 来真正看清楚你自己在干嘛的 。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工具和方法 , 就是社会学的想象力 。社会学想象力的第二个层面 , 是不把现实当做唯一、既定的存在去不假思索地接受 , 而是透过现实 , 看到其他存在于历史和未来的可能性 。这点听上去仿佛会有点虚 , 但其实很实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