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厦门丧葬习俗】开路鼓乐吹响,出山仪式开始,出葬行列常以“开路神”(用纸糊制的高一丈多、面目威武狰狞的神像)为先导,后用“草龙”(稻草束),燃火冒烟(多用香炉燃香代替),再次是横匾,用黑色或蓝色布条,上写“xxx出殡仪式”,用两根竹竿撑着 。
在前导下还有一对大白灯,灯上按死者的儿孙代数写上“x代大父”或“x代大母”(常虚增一代) 。如系五代则大白灯上加红布半罩 。大白灯一般由外甥挑着,并一路撒下纸钱,是给野鬼的过路钱 。
然后依次是香亭(焚香点烛)、像亭(供死者遗像或木主)、挽轴、乡音民乐、彩旗、送葬亲友、师公,最后是灵柩 。灵柩棺尾系结执绋,由孝眷边走边拉,俗称“拔麻尾”,有挽留死者之意 。
六、入土
入土,也称下葬 。“谢步”后,加快前进速度,灵柩要在太阳下山前入土 。灵柩抵达墓地,墓穴事先挖好,棺木落圹时孝主要取墓土一撮,等回家后放入灵前炉内供插香之用,也是引灵风俗 。入葬后,要以五牲或三牲祭拜墓旁的“后土”(土地公),并举行“点主”仪式,孝主身背木主(神主牌) 。
向着太阳的方向跪下,由点主官(德高望重者或风水先生)用朱笔和墨笔,在木主上的“王”字上先点红点再复黑点,使“王”字成为“主”字,俗称“成主” 。即葬之日或之前,丧家请本族或有名望的人,为木主(神主牌)题主 。
一般是在木主正面写衔名、谥号,背面写其简历、生卒时间、子女和配偶的姓名,以及安葬的地址方位 。木主正面的“主”字暂写为“王”字,待日后举行点主仪式时补上一点,也有在题主仪式上一并完成 。
“返主”一般不走原路,在过桥拐弯时要招呼死者,请神灵跟着归家 。丧家妇女要在户外路口哭迎木主 。神主请回后,安放在正厅临时的灵桌上,供上祭品,点燃香烛,丧眷跪拜,称安灵仪式 。
七、守孝
守孝,古称“居丧”,俗称“带孝” 。有穿丧服的,也有身上佩戴“孝布”的 。居丧戴孝时间长短不一,从几个月到3年,有做完七七四十九天脱孝的,也有到“百日”或“对年”后脱孝;还有服孝3年,丧期满后才脱孝 。
八、祭祀
对死者的祭祀从敬“脚尾饭”开始,在丧葬过程中的许多礼仪,都是对死者的祭祀 。死后每7天的祭祀称为“做旬”,也叫“做七” 。厦门多数做到“七旬” 。未到“对年”的正月初三,丧家要祭亡灵并为死者“烧新床”(用竹纸扎成的床),让死者在阴间睡新床 。
九、拾骨
拾骨,又称“拾骸”,俗称“拾骨头” 。“拾骨头”一般在死者葬后3年或5年、7年的清明节前后10天内,也有另择吉日吉时 。届时,死者亲属请土工掘坟开棺,将尸骨捡出整理曝晒,用红丝线按人体骨骼的衔接贯穿,放入特制的腰鼓形陶瓮,谓之骸罐,俗称“夙金瓮” 。也有将骸骨贮小棺中,谓之“金棺”,也称“骸棺”,再迁葬于新穴或合葬在他穴 。
推荐阅读
- 丰富多彩的山西锣鼓文化
- 详解厦门结婚风俗是什么样
- 盘点醒目的南昌标志性建筑
- 什么食物不能放冰箱 4种食物别放冰箱
- 依山临水的四川传统民居
- 颇负盛名的武夷山茶文化
- 富有宁波特色的泥金彩漆文化
- 扬州包子的文化,你了解多少?
- 气势磅礴的一大奇景——府城鼓楼
- 眼睛疲劳热敷好还是冷敷好 原来这样做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