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志黑市卖什么,拥有过三国国籍( 二 )


当时我们村出了个副县长,他的工资不足九十元 。4:学生学费六九年,我上小学一年级 。五毛钱的学杂费,1块钱的书本费,加在一起一块五毛钱 。74年,我上初中,一元钱杂费,一块半的书本费 。共两块五毛钱 。很低吧!那个时候的钱很值钱,但就是太难挣了 。1978年,我父亲做了一个大手术,住院三个半月只花了110元钱,是不是很少呢?你也许不相信 。
三国刘备当初卖草鞋,到底一天能卖多少双?
文/炒米视角(更多精彩请点击关注)我可以肯定一点刘备没有卖过草鞋 。我从两个方面来告诉你为什么?第一,因为草鞋在那个时候不具备商品性 。不像现在旅游市场,一双草鞋当做纪念品能卖你二三十 。那时候有钱人喜欢穿的是丝履,因为有技术含量,所以这个可以市场化 。其次游牧民族传过来的革履,比较结实不容易坏,所以打仗的人爱穿皮鞋,而且刘备老家涿郡涿县,那时候就是边郡,异族较多,打仗家常便饭 。
所以刘备也很能打 。而草鞋富人和当兵的自然不会穿,只有穷人穿,穷人打草鞋是必备技能,古人体力劳动量大,草鞋很容易废的,天天花钱去买草鞋是不科学的 。第二,古人虽然写文章很浮夸,但对用字还是比较讲究的 。所谓履只是鞋的统称 。而如果是草鞋,那一定得写成草履 。实际上古人还有专门的字代表草鞋,这个字叫“屝” 。所以刘备当初即便卖鞋也绝对不是草鞋 。
可能是丝履或者革履 。再说回老祖宗写文的浮夸风,这是根子上带的,《诗经》也好,《离骚》也好,讲究赋比兴,就是夸张啊,比喻啊,排比啊,对仗啊,讲究形式上的美观 。就连司马迁写《史记》也是主观性决定一切 。这可是被后世当正规史料用的 。那么我们再看看《三国志》(正史啊)对刘备的描述,双耳垂肩,双手过膝 。这是史书啊,反正我见过耳朵大的,但大到耷拉在肩膀上的,除非病变 。
双手过膝,除了大猩猩,正宗人类过膝的还真没见着 。但是“双耳垂肩,双手过膝”在我们文化里是有特殊含义的,耳朵大是命中有富贵的意思,双臂长是练武奇才,也就是武功高的意思 。这两点用于总结刘备是很适合的 。问题来了,“织席贩履”这类词通常和“尘垢粃糠”、“铅刀驽马”、“屠狗卖浆”这类成语一起来形容人身份卑微的 。
【三国之志黑市卖什么,拥有过三国国籍】所以刘备因为早年丧父,导致了家境困难,随着母亲干一些平常人看不起的活来养家糊口 。是否真的织席贩履,这其实是不可考的 。大家别忘记了,卢植开学招生的时候,学费可不低啊,刘备的叔叔觉得刘备有出息,出了钱让他去念书的 。换句话来讲,如果刘备父亲不死,刘备家至少是个中产阶级 。好,退一万步讲,假设刘备卖鞋,他最可能卖什么鞋?虽然达官贵人喜欢丝履,但很可惜刘备在边郡,动不动要干仗的,丝履不适合剧烈运动,所以市场交易量并不高 。
那么最实用的应该是“革履”,而且汉人皮革相对较少,胡人皮革较多,所以交易量相对要大得多 。更何况刘备小时候还处于汉桓帝时代 。大汉朝老百姓的日子才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 。所以刘备自然是一个中间商的角色,才练就了他超高的情商 。都说业务做得成功的情商低不了 。那么卖革履刘备一天又能卖多少双呢?很显然,这个业务不是对普通老百姓的,因为老百姓只能穿的起草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