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金文
亦称“钟鼎文”,即铸或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 。通行于商、周(包括春秋、战国)两代,尤以周鼎最盛 。钟多属于乐器,鼎多属于礼器 。上面的铭文,都是天子的令德、诸侯的言论和功绩、士大夫被人称赞的品格的记录 。距今3000多年 。金文的形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殷代金文和甲骨文相近,周朝初期逐渐整齐雄伟,到战国末期则和小篆类似 。
3、大篆
或叫籀文 。距今2800年前,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籀”是人名,太史是官名,故称“籀文”或“史籀 ” 。字体多重叠 。春秋战国时通行于秦国 。石鼓文即这种字体的代表 。石鼓文是刻在鼓形石上的籀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石鼓共十件,分刻着十首为一组的四言诗,内容是记述国君游猎的情况 。唐初在天兴(今陕西宝鸡市)三畤原出土,后经五代之乱,一石字已磨灭,其余九鼓也文多残损 。
4、小篆
也叫秦篆,秦代通行的文字,距今2200年前,在籀文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字体是籀文简化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李斯的意见,推行统一文字政策,以小篆为正字,淘汰其他异体字 。小篆形体匀圆齐整,存世有《琅琊台刻石》和《泰山刻石》 。秦代以篆书为主,以用途划分为秦书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以汉字以形体论,不外大篆、小篆、古隶三种而已 。
5、隶书
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在结构上,改象形为笔画化,以便书写 。开始于秦代,普遍使用于汉魏 。晋卫恒《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指胥吏)作书,曰隶书 。”程邈将当时这种书写体加以搜集整理,后世遂有程邈创隶书的传说。在字形构造上,早期保留篆书字迹较多,后发展成为笔势、结构与小篆完全不同的两种字体,它打破六书的传统,奠定了楷书基础,标志着汉字演进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
6、草书
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 。始于汉初,当时通行的是草隶,即草率的隶书 。后来发展成为“章草” 。草书产生具体时间尚无定论,后汉蔡邕说:“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峰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书是也 。”唐代张怀瓘在《十体书断》中说:“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救,因草创之意,为之草书 。”草书先有章草,而后才有今草 。
章草:张怀瓘说:“章草即隶书之捷,草亦章草之捷也 。”章草的特点是字画有波(捺的折波,捺笔),字与字之间无牵连 。
今草:相传张芝脱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画形迹上下字之间的笔势,往往牵连相通,偏旁相互假借,成为“今草”,即一般所称的草书 。
狂草:到唐朝,张旭、怀素将“今草”写得更加放纵,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成为狂草 。
7、楷书
也叫“正书”、“正楷”、“真书” 。为了纠正草书漫无标准,和减省汉隶的波折而成的 。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做楷模,故名 。始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通行到现在 。相传三国钟繇是对楷书的加工整理有巨大功绩的人 。
8、行书
篆书隶化以后,在隶书成熟定形过程中出现了草化和楷化,在草化和楷化的同时出现了一种中间书体,即行书体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 。它的结构、点画近于楷书,它的笔法又有草书自然、流畅、简便的特点 。它写起来比楷书方便快捷、灵活多变,认起来又比草书清晰易辩,因而受到人们广泛的欢迎,直到今天还是最通行的一种字体 。相传行书为汉末书法家刘德升所创,其实在此之前,它久已萌芽 。
推荐阅读
- 中国最顶尖的特种部队叫什么利剑 中国最顶尖的特种部队
- 食道癌和胃癌是怎么引起的 胃癌是怎么引起的
- 芡实为什么有臭味 芡实的臭味怎么去除
- 过度疲劳怎么恢复 过度疲劳的危害
- 隔夜豆浆能喝吗 喝不完的豆浆怎样保存
- 怎样去除蔬果上的农药 用什么洗菜去农药效果好
- 上火嘴唇起泡怎么办 缓解上火嘴唇起泡的方法
- 宝宝用艾叶洗澡有什么好处 宝宝用艾叶洗澡的四大好处
- 砂铁壶和生铁壶的区别
- 碧挂炉的维修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