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吃什么菜比较好 元宵吃什么( 二 )


6、油锤
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 。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 。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 。”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 。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饺子的习惯,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圆”的元宵节习俗、传统,所以正月十五应该吃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
8、枣糕
豫西一带的人过元宵节喜欢吃枣糕,带有吉祥如意的寓意 。枣糕原是清朝宫廷御用糕点,其味香远,入口丝甜,含有维生素C、蛋白质、钙、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既能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还有保护肝脏、增加肌力、养颜防衰之功效 。
9、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 。元宵节除元宵、面条外,还有吃粘糕的 。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载牶“自梁米,昧甘、微寒、无毒、除热、益气 。”唐代之后,元代也有元宵节食糕的记载 。
10、面灯
说起元宵节的习俗,大家一般都会想到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然而还有一种习俗是从汉朝就流传下来的,那就是正月十五点豆面灯 。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辟邪祛病,因此正月十五捏豆面灯就是老百姓祈求新一年阖家幸福,家业兴旺 。
中国元宵节的来历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
元宵节习俗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
2.观 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 。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 。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 。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