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兰盆节又称为什么,盂兰盆节的意义是什么( 二 )


盂兰盆节是中国的还是日本的盂兰节是什么节日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盂兰盆会”,也称“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盂兰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译 。“盂兰”,倒悬的意思,倒悬形容苦厄之状,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 。佛教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 。盂兰盆即“解倒悬”之意 。
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慎终追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 。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
盂兰盆节是哪个国家的节日
盂兰盆节是印度的节日 。
盂兰盆节起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 。
即农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四日),在民间称为中元节、鬼节或七月半、麻谷节,是祭祀祖先、祭拜孤魂野鬼的日子 。
主要是佛教延伸下来的一个节日,根据世界各地的不同演化转变了 。在日本的影响比较大 。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又州俗称"鬼节","施孤" 。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 。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 。
据“盂兰盆经”的解释,说是目连尊者为了拯救陷入饿鬼道的母亲,按照佛教的教义,在7月15日(阴历),供奉各种食品为供品,以这个法式救出了母亲 。这个活动在很古以前在印度和中国盛行,在日本则从飞鸟时代开始进行 。后来传播得很广泛 。家家都设魂龛、点燃迎魂火和送魂火,成为祭奠祖先的日本特有的活动 。现在是在阳历的8月13日前后迎接祖先的灵魂,和活人一起生活4天,16日以送魂火的方式把祖先的灵魂送回阴间 。京都的“大文字烧”就是这个活动的顶峰吧 。
盂兰盆节的节物风俗
七月十五,道家例行设醮为地官庆贺诞辰,同时信众也出资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早升天界 。
在中国最初举行盂兰盆会的是梁武帝大同四年 。他在同泰寺举办“盂兰盆斋”,此后此仪遂在民间普遍流传 。唐代,每年皇家以音乐、仪仗送盆到各官寺,献供种种杂物,民间施主也到各寺献供 。唐太宗大历元年,在宫中内道场祈建孟兰盆会,设高祖以下七圣位 。树建巨幡,书帝名号 。自太庙迎入内道场,梵乐悠扬,旌幢蔽日 。百官于光顶门外迎拜导从 。此后历年如此 。据《大宋僧史略》说,唐时盂兰盆极为奢丽,往往饰之金翠 。日本园仁《入唐求法巡礼行纪》卷四说,当时长安诸寺七月十五日作花蜡、花瓶、假花果树等,备竞奇妙,常例皆于殿前,广陈供养,倾城巡寺随喜,甚为壮观 。
到了宋代,便不是以盆供僧,为先亡得度,而是以盆施鬼了 。印卖《尊胜咒》、《目连经》,又以竹竿锓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其上,焚之 。拘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演《目连救母》的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倍增(《东京梦华录》) 。寺僧又于是日募施主钱米,为之荐亡 。
七月十五日这天,民间家家祭祀祖先 。在诸多祭品中,瓜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七月十五又称瓜节 。在民间的中元节俗中,放灯是最盛大的活动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以纸糊成荷花型,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为其引路 。有意思的是,上元节也用灯,但于陆地,中元节则在水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