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情人节非得每年的二月十四这一天呢( 二 )


于是这点破事儿被人引为佳话,瓦伦丁殉难的2月14日成为情人节的源泉 。

为什么情人节非得每年的二月十四这一天呢


还有个故事老实的多:
特尔尼的瓦伦丁主教拥有神迹之力,以治愈残疾而闻名 。他曾一夜之间治愈了一个反对派学者又哑又驼的独生子,于是他们皈依了基督教 。但罗马政府因这个装神弄鬼的事情逮捕了瓦伦丁,又因为主教不肯改变信仰而将其斩首 。而这一天是2月14日 。
其实吧,历史往往没那么多添油加醋的弯弯绕绕,凡事想通俗点就对了 。
真正的瓦伦丁只是基督教在罗马艰难崛起时的一个悲壮殉道者,他在269年2月14日被罗马帝国皇帝克劳狄乌斯杀死,于是被基督教封圣 。
就这 。那些浪漫的东西都是后人演化出来的东西,为的只是好好的过个……呃…情人节 。
教皇盖拉西厄斯下令将2月14日作为圣瓦伦丁的纪念日的1000年后,人们才开始过今天意义上的情人节 。
(牧神节在基督教被罗马成认为国教后的150年仍存在)
但在西方文化中,情人节的名称依旧是“Valentine's Day”,并没有我们中文这样赤裸裸的描述 。
毕竟情人节是个舶来品,如果叫“圣瓦伦丁日”,恐怕谁都是一脸茫然 。但一说“情人节”,瞬间许多人就懂了——月上柳梢,人约今宵,如家旅店,七天之巅……
根据某些说法,情人节的真正起源是一千年后才出现的 。现代考据认为,英国小说家、诗人杰弗里·乔叟 (Geoffrey Chaucer) 是第一个将情人节与浪漫联系在一起的人,他的诗作《众鸟之会》( The Parlement of Foules)独创了“爱情梦境体”,冲破了封建宗教的藩篱,得到了当时人们的社会普遍认同,开辟了一个浪漫主义的新时代 。
为什么情人节非得每年的二月十四这一天呢


自此,人们开始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开始宣传妇女解放、性别的平等,以歌颂自由忠贞的爱情和反对禁欲主义的方式,对封建思想进行讽刺和唾斥 。
这个时代诞生了很多的罗曼蒂克,也诞生了莎士比亚和情人节,诞生了今天的浪漫内涵 。
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如此写道:
明天是情人节,
早上好,
我是你窗前的女仆,
做你的情人 。
20世纪的商业社会崛起后,“瓦伦丁日”开始摆脱了那些反封建的责任,逐渐转向单纯的情人节文化 。
为什么情人节非得每年的二月十四这一天呢


比如1900年代,美国人挖掘了一条“历史故事”,将1415年奥尔良公爵在伦敦塔当囚徒时,于铁窗中给妻子寄出的贺卡的故事包装了起来,将其变成了“情人节贺卡” 。
于是一时之间情人节的贺卡蔚然成风,即便没有精美贺卡的人们,也会通过明信片乃至手写的便条给心上人表白或互传情愫 。
为什么情人节非得每年的二月十四这一天呢


这甚至成为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壕文化,美国的战地邮政部门将情人节贺卡变成了鼓舞士气的良方,鼓励人们在战场给女友、妻子写贺卡,然后他们盼望回信的欲望会成为士气的重要加成部分 。
于是情人节又被赋予了许多那个时期的反战内涵,如《莉莉玛莲》,它其实借用的也是西方观念里的情人节内涵,将一个士兵对女友的衷情演唱得催人泪下,描述了战争的无限残酷,成为时代的绝响 。
为什么情人节非得每年的二月十四这一天呢


说起来,这与中国古代“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精神思想是极为相似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