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说:“阴阳者 , 天地之道也 , 万物之纲纪 , 变化之父母 , 生杀之本始 , 神明之府也 , 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阴阳应象》)王冰注:“阴阳与万类生杀变化 , 犹然在于人身 , 同相参合 , 故治病之道 , 必先求之 。”所求病之本 , 指人身之阴阳 , 而人身之阴阳又是天地之阴阳在人身中的贯彻 。《内经》强调 , 人身病之本 , 以及人身生命之本 , 与天地相通 , 受天地决定 , 必须以天地运化的大视野来加以观察和考定 。这段经文和注文充分体现了中医自然整体观“以大观小”的原则 。
应当看到 , 阴阳五行一类的哲学范畴概括的是天地万物 , 所以具有极大的普遍性 , 但它们与西方哲学范畴不同 , 它们的功能不在于代表某种严格固定的高度抽象的共性 , 而是以某种具体的动态性能为标准为某类事物规定了一个范围 。凡具有该种具体的动态性能的事物就以其自身之全部归属于那一类 。
?二者关系不同于西医与西方哲学关系
中国传统哲学是自然整体哲学 , 同时也是“象哲学” 。它不仅强调现象的本体意义 , 而且用意象思维 , 即“立象尽意”的方法 , 而不是抽象方法来构建它的范畴 。所以中国哲学的范畴是意象范畴 , 而不是抽象范畴 。哲学“象”范畴也有极大的概括性 , 但不是通过高度抽象 , 而是依据具有某种普遍性的具体关系来建立其范畴 , 从而获得概括性 。如五行是按照与四时(细分为五时)的感应关系来规定属木、属火、属土、属金、属水五大范畴 。因此 , 木性、火性、土性、金性、水性五大范畴既具有极大的概括性、广普性 , 同时又不超离现象 , 而就在现象之中 , 不过是现象的归类 。阴阳和“气”也有同样的性质 , 它们既具有普遍性 , 同时又是感性的实在 。
基于此 , 阴阳五行一类的哲学范畴不仅适用于天地大宇宙 , 同时也适用于人身小宇宙 。由于它们所规定的是某种具体的动态性能 , 所以它们无论应用于天地大宇宙 , 还是人身小宇宙 , 都能说明一定的具体关系 。而且 , 由于是整体划分和归类 , 凡具有该种具体的动态性能的事物就以其自身之全部归属于那一类 , 因此 , 被归属的那些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自然也都被容纳到该范畴之中 。
这样 , 就使得阴阳五行一类的哲学范畴具有了两重性:一方面 , 它们有能力概括天地万物 , 具有极大的普遍性 , 因而无愧为哲学范畴;另一方面 , 当它们运用于具体事物时 , 它们又有可能容纳和显示该种具体事物的特殊关系 , 成为关于该种具体事物之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 。正是由于这种两重性 , 通过阴阳五行范畴 , 又可以将那些具体事物与天地整体联系起来 , 从而实现对事物自然整体的观察 。而中医学是象科学 , 它研究的是关于人之生命的现象层面的规律 , 也就是自然整体层面的规律 , 所以中医学与阴阳五行一类的整体性哲学范畴相衔接 , 就成为自然而然 , 理所当然的了 。
西方传统哲学和西医学的整体观是空间整体观 。由于着眼空间 , 所以强调整体的合成性 , 可分解性 , 强调整体由部分构成 , 部分决定整体 。于是形成从部分看整体的思维模式 , 或可称之为“以小观大” 。这样 , 充分认识每一个整体 , 就被归结为充分认识整体的每一个组成部分 。西医认识人体 , 就是走的这样一条路线 。沿着这样的认识路线 , 科学分科 , 包括西医学的分科就越来越细 , 而与天地宇宙的整体联系也就越来越远(除宇宙学) 。它们需要的是 , 用对象的构成部分来说明对象 , 而不大关心包容对象的更大整体乃至天地对该对象的影响 。所以西方科学 , 包括西医学 , 虽然在思维方式上与西方哲学一脉相通 , 但在具体内容和范畴上 , 则各归各类 , 无须搭界 。
推荐阅读
- 鼻子长痘是什么原因
- 治未病是谁提出的理论
- 顺时养生:小寒养生进补因人施膳
- 中医健康养生
- 中医养生餐厅
- 怎样能快速记住驾照理论考试试题
- 夏至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加盟连锁
- 喝茶,多听听身体的声音
- 中医养生菜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