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鱼也能反季繁殖

大部分全人工亲鱼繁殖期都选择在12月下旬至翌年6月,这也是野生鲟鱼自然繁殖的周期 。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季节性差异很大,全年养殖水温变化不一致,所以造成了鲟鱼水花季节性需求差异 。特别在每年8月-11月是很多地区最适合养殖鲟鱼水花的季节,然而这也成了鲟鱼繁殖的空档期 。位于北京市怀柔区的北京鲟龙种业有限公司,通过开展鲟鱼反季节繁殖产业化推进,对设施设备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增设了低温保育池、水过滤、水净化的成套系统,以适应反季节鲟鱼繁殖的需要,截止到2015年末,已实现了常规季节和反季节苗种生产规模相当,全年不间断供应鲟鱼水花,均衡上市供应量达到4000万尾,反季节苗种占有率达到国内市场的90% 。

反季节繁殖亲鱼的选择

不是每一条鲟鱼都适合用作留种,这是关键的第一步,直接影响养殖结果的成败 。一般来说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先做药物残留检查,确保无违禁药品的污染;二是最好挑选纯种鲟鱼留种;三是在每一批养殖的商品鱼中,挑选生长快、个体大、体型匀称、健康的个体作为培养目标,每批的挑选比率在5%-10% 。据相关文献显示,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是可以培养出更大个体的亲鱼,其次是雌性个体的比率大幅提高70%以上 。

亲鱼的培育要求

基本的培育条件:亲鱼挑选后,放入长方形调温池,池面积200-1300平方米、水深不低于1.4米,pH值7-8,溶解氧6毫克/升以上 。为保持水质清新,水池每天保持10%以上的水体交换量 。养殖密度控制在10千克/立方米左右 。要进行避光养殖,光线的变化会促进鱼卵的成熟进程 。光照也是影响鲟鱼性腺发育的重要因素,适当调节光照周期,可调节鲟鱼的排卵期 。调温池温度调控配备的仪器:循环水泵、过滤器压缩机、蛋白分离器及氨氮分解设施 。水温每天降低0.5℃,直到降至4℃以下,水温保持在2℃-4℃,直至需要催产时 。

饲料营养的控制

饲料的好坏决定了亲鱼的生长速度、健康程度,同时是影响鱼子酱营养成分含量和鱼卵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因此挑选或加工饲料是一项重要工作 。亲鱼生长期时,饲料蛋白质含量在42%-45%左右 。当进入成熟期后(性腺发育到Ⅰ期以后),饲料蛋白质含量提高45%-50%左右 。饲料中的蛋白尽量降低植物蛋白的比率,因为鱼类对于植物性蛋白吸收转化效率比较低,容易造成亲鱼性腺部脂肪含量过高,影响鲟鱼催产繁殖和鱼子酱品质 。应加入优质鱼粉作为主要的蛋白供给 。鲟鱼对于饲料中的脂肪含量要求较低,在8%-10%左右 。同样的不应添加植物性脂肪,因为不容易吸收转化从而造成亲鱼的肥胖 。可以在饲料中加入5%的大豆磷脂和1%的鱼油,因其含有多种动物体必需的营养元素,在体内可以转化生成胆碱、肌醇、多种脂肪酸等,可显著提高鱼体的免疫力 。

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是维持亲鱼正常生理机能必不可少的一类低分子化合物,也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微量营养成分 。当亲鱼进入成熟期后,应在饲料当中加入3‰的多种维生素添加剂,每个月投喂7天时间 。

催产前的准备工作

催产前2个月时开始停止对亲鱼的投喂,停食一个半月后开始提高水温 。每天提高0.5℃,水温升高至14℃-15℃并保持水温15-20天再开始催产 。提温的同时,采用人工照明每天给予10小时的光照,促进亲鱼进入繁殖状态 。当水温提升到10℃时,应该给予适当的水流刺激,让亲鱼更快地进入繁殖状态 。

活体取卵

人工养殖鲟鱼催产常用活体手术法取卵,雌鱼注射催产药物后,给予适当的水流刺激,当发现水中有少量卵粒流出或轻轻挤压雌鱼腹部生殖孔有成股卵粒流出时,立即用柔软担架将雌鱼捞出水面,抬到专用取卵床上,腹部朝上,左侧位平放,口中用软胶管供水,保证鱼鳃部有水流通过 。取卵时擦干鱼体,先用手轻轻挤压腹部,使输卵管中游离的卵排出体外,再用消毒好的手术刀在鱼体腹腔中后部腹中线,开4-5厘米的小口,用手由前向后将成熟分离的卵粒轻轻挤出,取卵完成立即用缝合线将伤口缝合消毒,放入养殖池中暂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