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交换笔记1( 六 )



UplinkFast(上行速)
背景资料:STP确保了在拓扑变化的情况下没有环路产生 , 但收敛速度慢 。一些实时以及对带宽敏感的网络应用是不能接受的 。
STP收敛速度慢的原因是收敛算法需要化时间确定一条可替代的链路 , 缺省时间是50s , 即20s(Blocking→Listening)+15s(Listening→Learning)+15s(Learning→Forwarding) 。
解决的方法是一旦发现了线路Blocking , 马上切换到Forwarding , 不要经过Listening和Learning阶段 。这就是UplinkFast , 切换时间可以在2s~4s 。
UplinkFast被设计应用在接入层交换机 。一般应用两条上行链路连接到分布层 , 一条是冗余链路 。
UplinkFast激活一个快速重新配置的条件:
1. 在交换机上必须启动了UplinkFast功能;
2. 至少有一个处于Blocking的端口(即有冗余链路);
3. 链路失效必须发生在Root Port上 。
交换机启动了UplinkFast后 , 由于提高了交换机上所有端口的路径开销 , 所以不适合作为根桥 。

BackboneFast
Cisco专有 。用在核心层和主干网络在中 。设置命令没有基于IOS的 , 只有基于Set命令的 。

Inferior BPDU(下级BPDU)
当指定网桥失去了与根桥的连接时 , 会就发出Inferior BPDU , 表明自己是新的根桥 。这样对方的交换机就会在自己的Root Port和原本处于Blocking状态的端口都收到BPDU了 。

调和STP和VLAN的几种主要方法:
1. PVST按VLAN生成树――Cisco专用的实施方法 , 需要ISL封装以进行工作 。
2. CST公共生成树――IEEE 802.1Q对于VLAN和生成树的解决方案 。
3. PVST 增强PVST――Cisco专用实施方法 , 使CST信息可以正确地传进PVST 。

PVST和CST的区别
PVST CST
特点 每个VLAN建立一个独立生成树实例 所有VLAN运行单个生成树实例 , BPDU信息运行在VLAN1上
优点 1. 减小了生成树拓扑结构的总体大小 2. 改进扩展性并减少了收敛时间 3. 提供更快的恢复能力和更高可靠性 1. BPDU数少 , 所以占用带宽少 2. 交换机上处理开销少
缺点 1. 交换机为VLAN支持生成树的维护开销 2. Trunk link上为各个VLAN支持BPDU的带宽开销 1. 只有一个根桥 , 对某些设备可能存在此优化路径 2. 生成树拓扑结构大 , 可能导致更长的收敛时间和更频繁的重新配置


第五章 VLAN间路由选择
多层交换实现
1. 外部路由器+装配了NFFC和NFFC II卡的Catalyst 5000交换机结合起来使用 。
I. 路由器接口要么有多个接口连接不同的子网 , 要么在快速以太网端口上用ISL 。
II. 路由器上软件条件:运行MLSP协议和Cisco IOS 11.3.4以上版本 。
2. 采用第三层交换机:第二层交换和第三层路由功能集成在一个机箱中 。
I. 5000系列交换机: 配有RSM模块(假如在5000上没有装配NFFC , 那么只能视为第三层的路由器 , 而不是第三层的交换)
或RSFC模块(是Supervisor Engine IIG和IIIG的子卡)
II. 6000/6500系列: 装配MSM模块
装配MSFC

配置内部路由处理器VLAN接口
1. 指定VLAN接口(除0或1之外) , RSM可以支持多达256个VLAN选择路由 , ISL自动封装 。
说明:
VLAN0用于RSM和5000交换机之间的通信 , 映射到Channel 0 , 用户接触不到 。
VLAN1是5000交换机的缺省VLAN , 映射到Channel 1 。
其它VLAN被映射到以上两个通道中的一个 , 也可以被映射到某个特定通道以均衡每条通道的负载 。
2. 为该接口分配一个IP地址 , 第一次设定时 , 要用no shutdown打开这个接口 。
例如:
interface vlan 11(路由器上配置的接口号与5000上配置的VLAN号相对应)
ip address 172.16.41.141 255.255.255.0

配置外部路由处理器VLAN接口
1. 指定子接口 , 或者物理接口对应一个子网
2. 定义VLAN封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