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aris系统的启动和关机( 二 )


(1) 系统 V 启动过程 从 OpenBoot 启动后,Solaris 有几个不同的操作模式,称为“运行等级”或“ init 状态”,之所以这么叫是因为常用 init 命令来改变运行等级,当然也可以用 init-wrapper 脚本(如关机) 。这些 init 状态可以是单用户的也可以是多用户的,常常每一个状态都代表不同的管理目的,而且是完全不相关的(也就是说,一个系统任何时候只能在一个 init 状态上) 。通常,一个设计成需不定期开机的 Solaris 系统将完成一系列预先定义好的步骤,以便启动为提供基本系统服务、主要的用户服务和可选应用服务所需的所有软件程序 。这些服务一般只在 Solaris 系统运行在多用户状态时才提供,它们都通过运行控制 ( rc ) shell 脚本初始化 。通常,在 Solaris 安装过程中会为管理员自动生成一个运行控制脚本,然而,如果你想安装第三方软件(比如数据库服务器),就需要在 /etc/init.d 目录下生成你自已的运行控制脚本,以便在系统启动时能自动加载这些服务 。本章后面将全面介绍这个过程 。
如果因为某些原因(例如,定期的电源损耗)系统需要断电或切换到一个特殊的管理模式来执行诊断测试,也可依据一系列预先定义好的控制脚本来杀死各个服务并保存用户数据 。保证这些事件的执行顺序非常重要,因为这样才能保证用户数据的完整性 。例如,对数据库服务器的操作通常关系到服务器端的写数据进程和后台的监听进程之间的通信,监听进程负责接受新的信息存储请求 。如果这个后台进程没有在写数据进程之前关闭,它可能从网络客户端继续接受数据并将它存在一个已经被数据库关闭的缓存里,这将导致数据库以一种不协调的状态关闭,很可能会引起数据损坏或者记录丢失 。图 4 - 1 说明了这个过程 。Solaris 管理员应利用他们的 shell 脚本知识严格管理系统的关机过程,就象利用运行控制脚本管理系统启动过程那样,这一点非常重要 。
管理员应注意三种类型的启动方式 。除了在超级用户 shell 下用下面命令发起的正常重起过程
L 4-7
server# shutdown
重配置启动关系到在 /dev 和 /devices 目录下重新组织设备信息,恢复启动关系到在系统对控制台输入的命令不做响应时对毁坏的文件进行保存和分析 。在早年的 SPARC 系统中,当有新的硬盘加入系统时,常需要重新配置启动,在新一些的系统中就可能不需要这么做了,比如 E450 就有 hot-swapping 功能 。在超级用户 shell 下,在发出 shuddown 命令前输入同的命令就可以执行重配置启动:
L 4-8
server# boot -r
at the OpenBoot monitor prompt, or by issuing the command:
server# touch /reconfigure
虽然在一个巨型系统中,硬件故障、内核模块冲突和不正确的内核参数时有发生,但恢复启动在 Solaris 系统中极少用到 。如果在系统中发生了冲突经常会用堆栈跟踪,它利用内核的诊断器( kadb )可以提供跟踪系统错误原因的重要线索 。
运行等级 虽然 Solaris 有八个 init 状态,但在正常操作中管理员只用得到其中的五个,它们是:
· 运行等级 S 这是一个用于系统管理任务和修复被损坏的文件系统的单用户 init 状态,可用这个命令 :
server# /usr/sbin/fsck
· 运行等级 2 除了 NFS exported network resources,这个运行等级第一次转入多用户状态 。
· 运行等级 3 在这个运行等级下,所有的用户都可以登录,并可利用所有系统和 NFS 网络资源 。
· 运行等级 6 这个运行等级将停止操作系统运行并开始重起系统 。
· 运行等级 0 在这个运行等级下操作系统将关机并确保可安全地关电 。
在早一些的 SPARC 系弘中,要想安装新的硬件,比如磁盘驱动器、外设或内存模块,必须先让系统进入运行等级 0,但象 E450 这样新一些的系统,当新硬盘“热交换”到特定的驱动上去时可以继续在多用户 init 状态下运行 。这也就是说,这些机器可能根本用不着进行运行等级 6,而且,连续开机几个月的状况也并不少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