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寄生虫病害不能忽视( 二 )



3.鱼病诊治人员其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

上述几方面缺乏统一的管理与规范 。诊治人员主要的也是常用的仪器工具显微镜有些质量堪忧,加之一些巡诊人员对其的维修和更新不到位,所以显微镜能正常使用的有限 。这主要跟巡诊人员对寄生虫病原体的认识误区有关系 。有人认为,低倍数的物镜头就能鉴别看全寄生虫病原体,实际情况确是,常见的指环虫(体长1mm~2mm)长度大小是毫米级的,而一些孢子虫(5μm~15μm)的大小是微米级的,一个物镜头岂能“包打天下”?

一些微米级的寄生虫,需要在400倍~640倍才能清楚观察到,如果只用低倍镜头出现漏诊、误诊是不可避免的 。即使物镜头齐全,由于一些基层巡诊人员,做片子时都是两个厚厚的载玻片叠在一起,而不是正确使用盖玻片,这样低倍镜头难以顺畅转换到40倍镜头,所以就是有40倍物镜头也很少用到 。这样的话,会出现漏诊、误诊情况,那么又怎能做到对症下药,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

即使正确鉴别出寄生虫,一些巡诊人员开具处方时其药物剂量也是偏保守的 。近几年,池塘水体环境缓冲度大大降低,易变难控制;养殖鱼类免疫力和抗病力也大大降低,施药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问题,一旦造成大量的死鱼损失,巡诊人员就麻烦了 。一些养殖户对于病理发展过程缺乏正确的认识,在病害初期、发展期施药都有可能造成施药后死鱼增加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巡诊人员都会被埋怨、责怪 。所以,一线巡诊人员开具处方时,其药物剂量一般是偏保守的,鱼病能否治住,疗效好不好,这都是次要的,不能出问题,才是巡诊人员考虑的首要问题 。

生产养殖中,有不少养殖户和一些巡诊人员将杀虫药物作为鱼病预防的一项措施,这是很大的误区 。包括像养殖过程采取的“治病先杀虫、杀菌先杀虫”,不管寄生虫数量的多少,也不顾寄生虫是否有危害,一概经常泼洒杀虫药物是错误的 。杀虫类药物与抗生素药物一样,是不能作为预防的药物 。

以上这些鱼病防治过程的种种情况都是寄生虫产生耐药性的主因,施药成了鱼类寄生虫病原体耐药性培养的温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