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五笔怎么打的 伍五笔怎么打( 二 )


对于五位小司徒,人们常合称“伍徒”,在其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官称为姓氏者,称伍徒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伍氏,族人众多,历史久远,比芈姓伍氏多得多了 。
源流四 伍姓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之际蒙古察哈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武尧氏 , 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 , 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 。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yo Hala 。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伍氏 。
⑵.蒙古族乌扎喇氏,亦称兀札喇氏、吴扎拉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 , 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 。后有满族、锡伯族引为姓氏,满语为Ujara Hala,世居卦尔察(今吉林松源)、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一带)、萨哈尔察(今吉林敦化)、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白石(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萨尔和(今黑龙江支流俄罗斯境内布列雅河流域)、瓦丹(今黑龙江牡丹江宁安)、庙噶山(今黑龙江汤原,一说在今俄罗斯黑龙江口庙街)、黑龙江沿岸等地区 。所冠汉姓为伍氏、吴氏、乌氏、武氏等 。
⑶.蒙古族台本氏,源出喀尔喀蒙古 。公元十五世纪末叶,元太祖第十五世孙巴图孟克(达延汗)统一东部蒙古后,将漠南、漠北原来各不相属的大小领地合并为六个万户,分为左右两翼 。喀尔喀万户属左翼,共十二部 。内五部居喀尔喀河以东,巴图孟克封授第五子阿尔楚博罗特;外七部居河西,封授幼子格埒森扎·札赉尔珲 。巴图孟克逝世后,内五部逐渐南徙,在清朝初期被编入满洲蒙古八旗,属于内札萨克旗(今内蒙古);而格埒森扎·札赉尔珲则率外七部留居故地,仍号所统各部为喀尔喀蒙古部,辖地逐渐扩大,最后据有整个漠北地区(今蒙古国),其王帐下通事(管家)的族人即称“台本”,一说为“第十五世黄金家族”之义 。今中国境内的蒙古族台本氏,有冠汉姓为伍氏、邰氏者 。
源流五 源于满族 , 出自清朝时期满族温都氏部落,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乌苏哩氏,亦称乌苏拉氏,满语为Usuri Hala,以地为氏,世居德尔吉色钦(今黑龙江虎林)、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 。清朝中叶以后 , 多冠汉姓为伍氏、乌氏、武氏、吴氏 。
源流六 源于锡伯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锡伯族伍都氏,亦称温都氏,满语为Wendu Mokun,以部为氏,世居瓦尔喀(今黑龙江海林张广才岭)、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等地 。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伍氏、温氏、文氏等 。
源流七 伍姓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户甲制度,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户甲制度,诸多史籍记载为商鞅变法的结果,其实非也 。远在西周初期 , 周王朝开国太师姜尚即已经为齐国建立了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户甲管理制度 , 即将五户人家编在一起 , 称作“轨”,即“有轨可循”之意,便于管理,五户连保称伍 , 设轨长管之,轨长在民间俗称“伍伯” 。
十轨为一甲,即五十户人家,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排序,设甲长统之,这就是后世户甲制度的渊源 。在典籍《国语·齐语》中记载:“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 。轨长帅之 。五家相保曰伍 。”因此亦称保甲制 。后世的商鞅,不过是在齐国的“太公保甲法”即户甲管理制度上将其更加详细化、规则化了 。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最早在十进制数制上的普遍运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