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岛群岛的地理位置和特征 千岛群岛属于哪个国家( 二 )


千岛群岛的地理位置和特征 千岛群岛属于哪个国家


千岛群岛位于堪察加半岛和日本北海道之间,西临鄂霍次克海,东临太平洋,为鄂霍次克海的东南屏障,扼鄂霍次克与太平洋的海上通道,全长1200公里,由两列大、小千岛群岛组成,中间有多条海峡 。岛弧一侧为千岛海沟,最深处为10542米 。群岛中以择捉岛最大,面积3139km2,有海湾10余处,均可停泊大型舰船 。俄罗斯在几个岛分别建有机场或潜艇基地 。千岛群岛中的主要岛屿有占守、幌筵、新知、得抚等岛以及与日本有争议的北方四岛(择捉、国后、齿舞、色丹) 。各岛以山地为主,海拔500-1800米 。气候湿润,冬季寒冷,夏季凉爽多雾,是千岛群岛自然环境的显著特征 。这是因为群岛附近海域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的交汇之地 。前者从白令海经千岛群岛东侧洋面南下,后者从赤道海域带来大量热能与潮湿水气,沿着日本列岛外侧长驱北上,二者在千岛群岛东南方的洋面上相汇,互相渗透,相持不下,形成了”海洋锋区” 。在这种海洋锋区的两侧,温度差异大,很容易生成雾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千岛群岛和北海道一带,成为太平洋上有名的”雾海” 。春天和秋天海雾分布的范围最广,出现频率最高,因为在这两个季节里,千岛群岛及附近海面盛行南风和西南风,日本暖流所携带的大量暖湿气体,随风飘送到冷水海面的上空,形成了大量的雾气 。千岛群岛附近的海域是当今世界上第一大渔区–西北太平洋渔区的核心部位 。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黑潮)交汇,在它们的接合处形成了”潮锋”,海流中大量的浮游生物又为鱼类提供了饵料,鱼群十分集中 。日本的渔民大多在这个渔场捕鱼,尽管大雾漫漫为捕鱼带来了众多不便之处,但是那丰富的鲑鱼和鳟鱼实在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使千岛群岛附近千帆竞过,形成一派热火朝天的捕鱼场面 。岛民状况岛上居民千岛群岛上居民以阿伊努人居多,主要从事捕鱼业和林业 。南部岛屿饲料很多,可发展畜牧业,北部只适宜于狩猪 。宜耕地多种植马铃薯和蔬菜 。主要经济中心是库里利斯克 。阿伊努人在公元五世纪时被称为”毛人”,因为他们的特征是皮肤比较黑,毛发浓密而长,有波纹,脸上和身上的汗毛都很多,身材不高,成年男子身高约1.6米 。他们的面孔具有欧洲人的特征,语言与毗邻的各民族和国家的语言没有任何相似之处,男人留着红胡子 。岛民文化
千岛群岛的地理位置和特征 千岛群岛属于哪个国家


千岛群岛阿伊努人有自己的节日和祭祀活动,最有名的是”熊祭”,他们喜欢用凿子在剥了皮的圆木上雕刻动物,尤其是熊的形象,日本称之为”阿伊努雕” 。阿伊努人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善于刺绣,喜爱舞蹈 。他们创作了不少诗歌,凭着记忆代代相传 。有一部分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阿伊努族语的长篇叙事诗,内容丰富,朗诵一遍都需要很长的时间 。阿伊努人有自己的语言–阿伊努语,属抱合语,这是一种独立的语言 。世界上除阿伊努人以外,只有爱斯基摩人和美国印第安人使用抱合型语言 。人种探源他们穿的衣服很象居住在极北地区的部族的服装,他们的传说故事和流传的众多叙事诗歌,与大洋州和澳大利亚各土著居民的民间(口头)创作有许多共同的地方 。总之,这种混合文化令人不可思议,至对这一现象也未作出解释 。有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是新石器时期早期(约六七千年以前)就从东南亚迁居到日本 。某些学者认为,阿伊努族人是阿拉伯移民,他们在某个时期控制了远东广大地区后分布在本州诸岛 。从公元7世纪后半期起阿伊努人被称为”虾夷”,系夷狄之意,大约从公元14世纪中叶起逐渐地改称为阿伊努人 。”阿伊努”一词,在该族语言中是”人”的意思 。从16世纪起有一部分阿伊努族人迁移到库页岛一带 。在17-18世纪,阿伊努族大部被消灭,今天仅剩下不足两万人,大部分移住在北海道中部和北部的日高、旭川、钏路等地,少数远移库页岛和千岛群岛一带,也有一部分散居在本州的一些地方 。被迫同化阿伊努人原先主要靠渔猎为生 。公元18世纪末,德川幕府直接派官吏管理千岛,开辟了十几个渔场,同时实行同化政策,要求阿伊努人改变风俗习惯,剃去胡须、洁发、穿和服、按日本方式改名换姓 。19世纪以后,日本开始对北海道等各岛进行开发,普及大和民族的文明 。这样一来,阿伊努人的传统生活方式进一步发生了变化,他们放弃了传统的捕渔和打猎,成了过定居生活的农民 。最大岛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