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劝学古诗原文及翻译节选 高中劝学原文及翻译古诗文网( 三 )


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后 , 文章以设喻引出论断:“故木受绳则直 , 金就砺则利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取直 , 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 , 这就好比君子广泛学习 , 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 , 就会知识通达 , 行为没有过错 。这样以设喻引出论断 , 显得更有说服力 。论断句中的“日”字 , 与起句“学不可以已”的“已”字 , 紧密呼应 , 突出了要“知明而行无过” , 就必须不断学习 , 从而有力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
开篇至此为第一段 。这一段说明了学习在改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义 。学习意义重大 , 那么 , 如何学呢?荀子认为 , 学习不能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 , 必须利用外界事物 , 向实际学习 。因此 , 第二段首先说明:“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以亲身的体验 , 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 , 强调空想不如学习 。而这个与空想相对的“学”字 , 不言而喻 , 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 , 向实际学习 。这种对于学习的见解 , 也是荀子基于他的认识论提出来的 。
荀子否认孟子所说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 , 因此他强调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 。他在这里提出的“学”的概念 , 就具有唯物主义因素 。接着 , 连设五喻 , 展开论证 , 荀子先从生活经验说起:站在高处望 , 比踮起脚见得广阔;登高招手 , 顺风呼喊 , 手臂并非更长了 , 声音并非更大了 , 可是人家却能远远地看到 , 清楚地听到;可见利用高处、利用顺风的作用之大 。推而广之 , “假舆马”、“假舟楫”的人 , 也并非善于走路或擅长游泳 , 可是他们却能“致千里”、“绝江河” , 由于设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 , 因此读起来不但感到亲切 , 而且觉得可信 。随着不断设喻 , 阐明的道理越来越深入读者心灵 , 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君子生非异也 , 善假于物也 。”这就是说 , 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 , 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 。
推论起来 , 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 , 也就可以变为有才德的君子 。这与第一段所说的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直木可“輮”为车轮 , 意脉是一贯的 , 结构上也是暗相呼应的 。此外 , 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 , “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 , 并利用这些规律性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 。”(引自严北溟关于《劝学》的说明)这与他的“制天命”的思想也是联系着的 。
至此 , 第二段结束 。这一段说明学习必须善于利用外物 。然而 , 在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的时候 , 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 所以 , 第三段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文章先设两喻引出论点:“积土成山 , 风雨兴焉;积水成渊 , 蛟龙生焉;积善成德 , 而神明自得 , 圣心备焉 。”这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 。荀子根本不承认“天生圣人”的说法 , 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学习 , “积善积德” , 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 。圣人也是不断学习而成的 , 正如他在《性恶》篇中所说的:“积善不息” , “涂之人可以为禹” 。他充分强调“积善”的作用 , 这与开头提出的“学不可以已”也是一脉相承、遥相呼应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