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的平仄

国粹的平仄
青衣的水袖飘飘 , 小生的清朗白净 , 文丑的滑稽调笑 , 那嬉笑怒骂 , 一笔一画勾勒出最瑰丽的诗篇 。 ——题记
也许现在已经没有少年人去喜欢戏曲了吧 。
我大约就是这千千万万人中的一个 。 毕竟 , 还有哪个青少年 , 会去喜欢那咿咿呀呀的唱腔 , 拉得长长的音调呢?或者是那看起来花花绿绿的场景和夸张的妆容 。 即使是看电视的闲暇时光 , 也不会将遥控器摁向戏曲频道 , 满怀期待地等着一声“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豪爽 。
我打小也没出生在戏曲世家 , 父母也不常看戏 , 爷爷奶奶打开电视看戏 , 也会被我吵闹到被迫换成动画片 。 垂髫之年自然幼稚 , 暖亮的阳光 , 充满饱满色彩的动画片 , 对于我来说 , 要比那扯着我完完全全听不懂的调子、令人厌烦的戏曲 , 好了太多太多 。
年龄渐长也没能使我对这个中华的国粹感上一丁点的兴趣 。 课本中 , 课外书里 , 各种各样的网站里 , 我遇到这个含有十二个笔画的词语的次数越来越多 , 老师 , 家长的询问让我的历史记录里 , 越来越多了“京剧 , 百度百科”“昆曲 , 百度百科”“豫剧 , 百度百科” , 而少了关于流行音乐与偶像的搜索 。
也许是好奇心作祟 , 我做出了从前的我从不可能做的决定 。
时钟的金属指针慢慢滑动着 , 耐心的很 。 我犹豫地在键盘上敲下了四个字 , 将光标移向了搜索出的第一个视频 。 一阵缓冲 , 几声在幼年的电视上听烂的敲锣声 , 如今听起 , 仿佛不再那么刺耳了 。
是因为有了心吗?
视频很短 , 几分钟一晃而过 , 甚至有些让我惊讶与怀疑 , 曾经怎么都忍不下去的声音 , 总是感到“度分如年” , 二十分钟的戏中 , 奶奶是最津津有味的` , 而我只是坐一边 , 低着头 , 不耐烦地掰着手指数时间 , 数到四十一秒时 , 站起 , 拿走遥控器 , 换回动画片 。
关掉了视频 , 点开下一个昆曲 。
那是个稍微有点潮湿的下午 , 下有小雨 , 湿滑而黏腻 , 人的心情都是急躁的 。 据说这种天气适合听轻巧的外文歌曲 , 但我却在戏曲中消磨去 , 直至夕阳旁落 。
我不懂戏 , 但我觉得那婉转的唱腔好听 , 那精致的妆容美丽 , 那响亮的鼓锣声震荡人心 。
那演员的一颦一笑里是玲珑剔透的心 , 那熟练的腔调是台下的苦练 。
那舞动的水袖是独属于戏曲中的美丽 , 那妙肖的神态是祖宗的技巧 。
至今 , 起码在同龄人中 , 我也接触过不太少的戏了 , 不敢妄尊自大 。 至少 , 我对这门传统 , 骨子里还是实诚的喜爱 。
不将它戴上“国粹”的高帽子 , 我打心底的喜爱它 。 就像是说 , 实实在在地喜欢一本书 , 喜欢上一个地方 , 而不是因为它的内容丰富或是历史底蕴深厚 。 目前 , 只有我的家乡与它享有这个“特权” 。
会不会有人认为它是落后的?肯定啊 。
但它是中华文化里 , 最神圣的结晶啊 。
嬉笑怒骂 , 唱念做打 。 脸谱蟒袍 , 长髯水袖 。
将相和 , 朝阳沟 , 西厢记 , 花木兰 。
戏曲史册里灼而烫、泛着灿金的文字 , 上演了它最鲜亮、最美好、最温暖的一场 , 这一场永远不会结束 。 髯口不会被摘除 , 水袖不会被褪下 , 花眉不会被抹掉 , 碎脸不会被洗去 。
戏曲 , 源远流长 , 美丽的文化 。
【国粹的平仄】 河南省荥阳市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 靖尧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