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户籍,户籍变迁70年看黑龙江省居民生活巨变


黑龙江户籍,户籍变迁70年看黑龙江省居民生活巨变


黑龙江户籍,户籍变迁70年看黑龙江省居民生活巨变


黑龙江户籍,户籍变迁70年看黑龙江省居民生活巨变


生活报10月12日讯“当年都不敢掏身份证,照片实在太难看,如今,能拍到满意为止 。”采访人员在办证大厅遇到了哈市市民乔红,提起我省办户口、身份证的变化,她感触颇深 。出门忘了带什么都不要紧,一定要带好身份证件,办事、住店都需要它 。就是这样一张小小的卡片,背后是由全国十几亿人口信息组成的巨大数据网络;也是这样一张小小的卡片,见证了黑龙江省户籍信息从手写登记到机打录入、电脑储存、芯片识别,再到如今的云端数据库和面部识别系统,历经了70年的沧桑巨变 。
从无到有
1958年开始建立户籍登记制度
70年前,新中国成立之初,还没有户口,也没有户籍登记制度 。1958年,我国开始实行户籍登记制度,并按照人口所生活的区域,将户口性质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第一代户口本,农业户口还是蓝色外皮,非农业户口是深红色外皮,几十年后才将两种性质的户口变成一种,统称为“居民户口本” 。
【黑龙江户籍,户籍变迁70年看黑龙江省居民生活巨变】省公安厅治安总队户政支队李大为支队长告诉采访人员:“当时,非农业户口可以说非常‘紧俏’,因为非农业户口可以购买商品粮,加上‘城里人’这个称呼,每年都有大量农村人口想进城,申请‘农转非’ 。但根据政策,各地区当年‘农转非’的数量不允许超过规定限额,‘进城落户难’也成了那个年代的普遍问题 。”
1998年,国家推出了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这也是国家户籍制度改革的转折点,促进了城市化发展 。到了2014年,政策进一步放开,农转非人口骤增至116万 。如今,从全国范围来看,哈尔滨是省会城市中落户条件最宽松的城市 。租房满两年也可以在哈尔滨落户 。2015年,我省正式取消了农业、非农业户口性质,统一称为居民户口,不再通过农业或非农业的字眼来区分居民的身份 。
2000年之前用手写
二代身份证进入“芯”时代
1958年实行户口登记后,户口簿为民警手工填写,在迁移户口时容易发生错误,1998年开始实现微机管理 。
“当时全省公安机关还没有普及电脑,户籍员中根本没有几个人会操作,当时从各个单位,甚至电脑学校借调了大量的人员参与录入工作,造成了错误信息出现 。2000年,我省户籍信息电子化全面完成,此后我们又针对错误信息进行了几次集中清理行动,这才将这些陈年累月的错误信息基本纠正过来 。”李大为支队长介绍 。
1985年,我国开始实施居民身份证 。初代身份证非常粗糙,拿一张小卡片,手写上居民的户籍信息,然后塑封,没有任何防伪标识 。1995年换发了机打身份证,塑封套也增加了长城图案的防伪标识,但防伪技术太简单,容易被仿冒 。“做身份证”的小广告一度像“狗皮膏药”一样贴在电线杆上,随处可见 。2005年,我国开始换发二代身份证,增加了个人信息芯片,在芯片的背后,是全国十几亿人口组成的庞大数据库 。在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的黑龙江省公安厅制证中心,三台自动化身份证制证机组成三条制证流水线,每条流水线满负荷运转,每日最多可制证两万件 。省公安厅治安总队身份证管理支队谷汇川支队长告诉采访人员,这是我省唯一的身份证制证中心 。从2005年集中换发二代证以来,制证中心已经发放5150万张二代身份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