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三更便数伏是什么意思


夏至三更便数伏是什么意思



夏至三更便数伏是什么意思“夏至三庚数头伏” 。 据天文专家表示, 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 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 因为接近地面的热量, 这时还在继续蓄积, 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 。
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 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 。
夏至三庚数头伏是我国农历中, 计算三伏天的方法之一, 指的是从夏至日开始算起, 第三个庚日便是头伏第一天 。
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 三庚中的“庚”字便是天干中的数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 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
夏至三庚数头伏, 我们根据这个口诀, 可以算出每年的头伏时间 。
2 夏至之后的节气是什么夏至之后的下一个节气则是小暑节气的
2020年的小暑的时间为:2020年07月06日 星期一 (庚子年(鼠年)五月十六)
小暑开始进入伏天, 所谓“热在三伏, 冷在三九” 。 三伏天, 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 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 。
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 夏季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 我国多地高温潮湿多雨 。
这个时节虽然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 但对于农作物来讲, 雨热同期有利于成长 。
3 夏至吃什么传统食物1、“麦粽”与“夏至饼”
江南食俗, 一般有麦粽、角黍、李子、馄饨、汤面等 。 《吴江县志》中记载:“夏至日, 作麦粽, 祭先毕, 则以相饷 。 ”人们不仅吃“麦粽”, 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 互相馈赠 。 夏至日, 农家还擀面做薄饼, 烤熟, 夹着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 祭祖后食用或分赠亲友, 俗称“夏至饼” 。
2、热面
还有人爱在酷热的夏天吃热面, 那叫“锅挑儿”, 据说有“辟恶”之意, 吃热面是为驱除邪恶, 多出汗以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潮气和暑气 。
3、清凉补
人们喜好在夏天滋补凉食避暑, 因此, 居民在夏季普遍煲清补凉汤、凉茶、酸梅汤等比较传统而且十分清甜的食物 。 而且夏天食物多调醋, 少盐、少姜、少蒜、味清淡, 以粉面、瘦肉、青菜、瓜类等为主 。
4、夏至羹
【夏至三更便数伏是什么意思】湖南长沙人夏至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 名“夏至羹”, 民谚云“吃了夏至羹, 麻石踩成坑”, “夏至吃个团(音为”坨“), 一脚跨过河”, 意喻力大无比, 身轻如燕 。
5、过水面
山东各地在夏至的这一天里是要吃凉面条的, 也就是过水面, 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 在汤水中一次一次的往嘴里捞面吃, 对于小孩子来说已经不只是吃饭了, 更是一种游戏, 充满了乐趣 。
6、狗肉
广东人素有喜吃狗肉之习, 阳江地区尤甚 。 而据有关资料记载, 夏至杀狗补身, 相传源于战国时期秦德公即位次年, 六月酷热, 疫疠流行 。 秦德公便按“狗为阳畜, 能辟不祥”之说, 命令臣民杀狗避邪, 后来形成夏至杀狗的习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