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碧君|碧桂园“最大”已不是法则“最好”才是真理( 三 )


按此计算,截至12月碧桂园权益拿地销售比为32.89%,保持在合理区间。
拿地思路变化的背后,可以窥见这家全国型房企的投资调仓心理。
事实上,自2014年前后开始,碧桂园在拿地层级上不断下沉至三四五线拿地,并成为了许多三四五线城市第一家进驻的品牌房企。
但在随后几年,棚改货币化安置政策调整等原因,让碧桂园在拿地方面趋于谨慎。
截至目前,从具体拿地城市和投拓力度、区域调整和细分来看,碧桂园还是相应精细地扩大了对三四五线的管控力度。
即是说,碧桂园将投拓重点倾斜在了更有发展前景的长三角、珠三角等优势三线城市。
譬如在长三角区域,自2020年开始,碧桂园攻城略地,拿下了不少地块。
2021年,碧桂园加大在江苏、浙江、安徽等长三角省份落地,包括盐城、湖州、常州、宿迁等城市。但在类似江苏镇江等销售表现一般的城市,相应地放缓了拿地,降低区域风险,做了一定的战略调整。
值得一提的是,碧桂园在长三角更倾向于拿一些体量不大的地块项目进行开发,小盘化拿地使其能更灵活地进行开发销售,加快周转和去化。
如上图所述,2021上半年,碧桂园获取土地城市群分布中,长三角土地获取权益金额占比43%,为所有城市群中占比最大;同时权益面积仅占比20%,在所有城市群中位列第三,体现了长三角拿地盘子小、单位地价高的特点。
拿地成本上调,还与碧桂园对一线城市加大投入资源相关。
观点新媒体梳理获悉,2021年以来,碧桂园通过招拍挂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苏州、东莞等城市拿地,多为一线城市或瞄准一线客户的二线城市。其中,仅上海拿地95.1亿元,约占碧桂园全年新购土地权益地价7%。
从上述拿地结构看,截至2021年前10月,碧桂园位于一线目标一线、位于二线目标一线的新增权益金额占比合计16%;而在过去几年,这两项占比在5%以内小幅波动。
对应发生变化的便是位于二线目标二线的权益拿地金额占比,从过往30%以上收缩至20%以内。
【 伍碧君|碧桂园“最大”已不是法则“最好”才是真理】这些拿地布局、结构的调整,除了导致当年拿地成本上升,也对短期结转利润水平产生一定压力。据悉,2021年8月份,碧桂园在投资者会议上曾披露,2021年碧桂园整体货地比水平有所下降,至2.9。
不过对于当下的房企而言,现金流、安全性可能比利润更重要。
当然,碧桂园近两年也通过一些措施来进行费用把控、改善盈利能力,包括“一率五力”即高效率、成本力、产品力、营销力、服务力和科技力等。
同时,凭借布局机器人产业尤其建筑机器人的机会,从而提升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损耗。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底,博智林已有18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累计应用施工面积超700万平方米。去年12月在在汕头金平项目首次完成“BIM+FMS+WMS+建筑机器人”多机施工系统的验收,首次实现了装修阶段的多机协同施工,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建筑行业内具有重要的标杆示范意义。
2021年上半年,碧桂园销管费用率下探到5.9%的水平,相比前两年已有不小回落。
据悉,当时销管费用提升除了如会计准则的调整、管理结构下沉等因素,还有部分原因则是由于对机器人、农业等新业务的投入、推广。
碧桂园方面彼时曾表露称,新业务板块前期肯定是有费用投入,后期收入出来以后形成销售,该比例就会下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