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苏酒是老人先喝还是小孩先喝为什么

屠苏酒是老人先喝还是小孩先喝为什么

屠苏酒是老人先喝还是小孩先喝为什么


屠苏酒是小孩先喝 。古人喝酒一般由年长者先饮用 , 但正月里饮用屠苏酒时由年少者先饮用 , 缘由在于“少者得岁 , 故贺之;老者失岁 , 故罚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孩增长了一岁 , 因此要祝贺他 , 而老年人则是生命又少了一岁 , 因此要后喝 。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春节的习俗演变春节习俗
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 , 掸尘扫房子” 。北方叫扫房 , 南方叫掸尘 。室内屋外 , 房间屋后 , 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 , 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
门画——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 , 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 , 以至夜不成眠 。这时 , 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 , 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 , 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 , 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 , 心中过意不去 , 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 , 称为“门神” 。东汉蔡邕《独断》记载 , 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 , 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 。后来 , 民间争相仿效 , 几经演变 , 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 便是现在的年画了 。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 。《淮南子》上说 , 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 。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 , 一年一换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 , 令人将桃树削片 , 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 , 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 。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 , 则在明朝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 , 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 , 须写春联一副 , 以缀新年” 。以后 , 春联得以推广 , 沿袭至今过年时 , 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
爆竹——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 。据南梁人宗懔撰写的《荆梦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 , 先于庭前爆竹从辟山妖恶鬼 。”古时放爆竹 , 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 , 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 , 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 , 以此避邪驱鬼 , 祈盼来年吉祥幸福 。到了唐宋以后 , 发时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
拜年——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 , 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 。朝官往来 , 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 , 百姓则各拜亲友 。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 , 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 , 以示庄重 。今日中国民间 , “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 , 至亲爱友和同事们 , 走家串户、登门拜年 , 互致问候 。
古时文人雅士则流行互送拜年钻 。拜年钻就是如今的贺年片 , 是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成 。据清代赵翼考证 , 西汉时没有纸 , 削竹木为刺 , 上书名姓 , 叫“名刺” 。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 。东汉后用纸代木 , 叫做“名纸” 。六朝时简称为“名” , 唐代叫“门状” 。宋代还别称“手刺”、“门刺” 。明清时曾叫做“寸褚”、“红单” 。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 , 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 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 , 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 , 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 , 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
扫尘
“腊月二十四 , 掸尘扫房子” , 据《吕氏春秋》记载 , 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 , 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 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 , 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 , 清洗各种器具 , 拆洗被褥窗帘 , 洒扫六闾庭院 , 掸拂尘垢蛛网 , 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 ,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 , 抒发美好愿望 , 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 ,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 , 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 , 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 , 在明代开始盛行 , 到了清代 , 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 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 , 依其使用场所 , 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 , 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 , 为正方菱形 , 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 , 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 , 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 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 , 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 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
在贴春联的同时 , 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 , 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 , 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 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 , 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 , 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 , 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 , 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 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 , 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 , 也和春联一样 , 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 , 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 , 变得丰富多彩 , 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 , 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 , 各具特色 。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 , 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 。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 。民国初年 , 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 。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 , 以后发展成挂历 , 至今风靡全国 。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 , 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 , 各相与赠送 , 称为“馈岁”;酒食相邀 , 称为“别岁”;长幼聚饮 , 祝颂完备 , 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 , 以待天明 , 称曰“守岁” 。
“一夜连双岁 , 五更分二天” , 除夕之夜 , 全家团聚在一起 , 吃过年夜饭 , 点起蜡烛或油灯 , 围坐炉旁闲聊 , 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 , 通宵守夜 , 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 , 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 , 到唐朝初期 , 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 , 暖带入春风” 。直到今天 , 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 , 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 , 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自汉代以来 , 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 , 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 , 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 , 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 , 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 , 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 , 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 , 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 , 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 , 及婚嫁、建房、开业等 , 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 图个吉利 。现在 , 湖南浏阳 , 广东佛山和东尧 , 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 , 品质高 , 不仅畅销全国 , 而且还远销世界 。
拜年
新年的初一 , 人们都早早起来 , 穿上最漂亮的衣服 , 打扮得整整齐齐 , 出门去走亲访友 , 相互拜年 , 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 , 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 , 称为“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 , 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 , 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
春节拜年时 , 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 , 祝长辈人长寿安康 , 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 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 , 因为“岁”与“祟”谐音 , 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 , 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 , 置于床脚 , 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 , 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 , 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 , 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 , 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 , 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 。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 , 所以必须尽早准备 , 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 , 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
蒸年糕 ,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 , 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 , 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 , 象征着黄金、白银 , 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 。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 。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 。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 , 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 , 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 , 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 。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 , 或蒸或炸 , 也有人干脆沾糖吃 。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 , 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 , 以粳米制作 , 味道清淡 。除了蒸、炸以外 , 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 。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 , 做工精细 , 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 , 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 , 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 , 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 , 再用皮包上馅 , 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 , 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 , 正统的饺子吃法 , 是清水煮熟 , 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 。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 。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 , “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 , 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 , 非常吉利;此外 , 饺子因为形似元宝 , 过年时吃饺子 , 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 , 话新春 , 其乐融融 。
年是什么?年是谷穗沉沉下垂的的形象 , 是收获的象征 , 所谓“五谷熟曰年” 。
年是什么?年是一只怪兽 , 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 , 只有除夕才爬上岸来 。它一
上岸 , 所到之处便是洪水泛滥 。后来人们在家门口贴起红纸 , 院子里烧柴禾、拢旺
火 , 用菜刀剁菜肉 , 发出雷鸣般的声音 。把“年”吓回逃回了海里 。于是就有了除
夕贴对联 , 挂彩灯 , 穿新衣 , 还要剁饺馅包饺子 , 晚上还要拢旺火、烧柴禾 , --
这就是年了 。
那么古代人是怎样过年的呢?我们先来听听这首“年节歌”———
二十三祭灶天 , 
二十四写联对 , 
二十五做豆腐 , 
二十六割年肉 , 
…………
初一初二磕头儿 , 
初三初四耍球儿 , 
初五初六跳猴儿 , 
…………
“过个大年 , 忙乱半年” , 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 , 一直到过了元霄 , 这年
才是过完了 。那么我们追溯古人的“年步” , 先来祭灶——
灶王爷可是年节敬奉的神明中最露脸的一尊 , 
祭灶的风俗很早就有了 , 是先民对火、灶的感激、
崇敬之情的表达 。在传说中 , 黄帝、炎帝、祝融
都是灶神 。后世流行的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 , 长
得象个美女 。他有一个叫“卿忌”的夫人 , 有六
个都叫“察洽”的女儿 , 还有好几位兵将 。他除
职掌灶火之外 , 还要考察人间的所作所为 , 上告
天帝 。人们还用酒糟、饴糖、粘糕等“贿赂”灶
神 , 同时还喃喃祷祝 , 求他上天讲好话 。这个风
俗一直传到了今天 , 不过时间是在腊月二十四 , 
祭食也简化成了“灶糖灶饼” , 可是你要是留心
的话 , 一定还会听到奶奶、妈妈在叮嘱灶王:上
天说好话 , 不好的可别说……
爆竹声中一岁除 , 春风送暖入屠苏 , 
千门万户瞳瞳日 ,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王安石
爆竹最初是巫术的一种工具 , 作用是驱辟妖魔鬼怪 。最初的爆竹并不是象现在的
鞭炮 , 而是真正的竹子 , 即焚烧竹子 , 发出噼叭之声 , 惊吓鬼怪 。屠苏即屠苏酒 , 意
为屠绝鬼气 , 苏醒人魂 。据说于元日早上喝此酒 , 可保一年不生病 , 以后便将春节喝
的酒统称“屠苏酒” 。
桃符又称“桃版” , 是春联的前身 。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 , 能制百鬼 , 故从
【屠苏酒是老人先喝还是小孩先喝为什么】汉代起即有用桃作厌胜之具的风习 , 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 。桃符
转化成春联据说缘于五代后蜀之主孟昶 。纸制的春联则是明、清才兴盛起来 。今天的
春联意在于渲染年节气氛 , 祝吉求祥 , 已经失去了旧时春联的驱辟作用 , 而且内容丰
富 , 形式多样 。
写了联对 , 接下来该准备过年的食物了 , 年节
饮食很多 , 诸如年糕、年夜饭、更岁饺子等 。另外
还有巫术味很浓的饮食 , 如桃汤、柏酒、椒酒、五
辛盘 。桃汤是用桃煮的汤 , 柏酒是一种用柏树叶浸
制的酒 , 椒酒是用椒籽浸制的酒 , 古人在正月一日
饮用 , 意为避邪祈福 。五辛盘即以葱、姜等五种辛
辣食品置盘中 , 又称春盘 。俗谓可以辟恶、除瘟、
通五脏 , 也有贺新的意思 。
旅馆寒灯独不眠 , 客心何事转凄然 。
故乡今夜思千里 , 霜鬓明朝又一年 。
除夕是团圆之夜 , 中国人难解一个团圆心结 , 即使人在天涯 , 也要在除夕之
夜赶回家中吃年夜饭、守岁 。除夕夜的家是一个格外温馨甜蜜的空间 , 在历史上甚
至连监中的犯人也释放回家团聚 。全家人团坐桌前 , 开始了“团年”、“守岁”的
进程 。先是一餐“团年饭”饭后阖家团坐守岁 。
此时小辈儿人向父祖家长行礼辞岁 , 
老人们则要分压岁钱 。压岁钱也叫“押岁
钱”“代岁钱”、“岁岁钱” , 原是用来
厌胜驱邪、帮助小孩子过年的 , 后世则多
借此表示亲情爱意 。
团年饭后还要“消夜” , 一家人吃着
点心 , 或嬉笑玩耍、或款言细雨 , 静待天
明 , 这便是守岁 。另外除夕夜还有镜听、
照田蚕、卖痴呆、打灰堆等习俗 , 以此来
占卜一年的吉凶休咎 , 祈愿新的一年小孩
聪慧 , 万事如愿 。
“乡村里过年 , 从腊月直到正月半 , 足足一个半月的锣鼓声 , 这声音单调 , 
却打动到咱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坎上 。就在这时际 , ……发现迎春花开了 。”
是的 , 迎春花开了 , 新的一年来到了!
古人将新正的前八天分别以六种动物和人、谷相称 。正月一日为鸡日 , 即吉日 。
古人有用鸡辟邪之举 , 方法是杀鸡著门或贴画鸡于门 。从元旦开始 , 人们开始忙着
拜年贺节 。拜年在汉代便已流行 , 群臣在正月正日这天进宫朝拜 , 君臣同乐 。到了
明清两代 , 官场拜年则发展成虚文的礼节 , 往往是“望门投刺” , 不管认不认识 。
有诗为证:
不求见面惟通谒 , 名纸朝来满敝庐 。
我亦随人投数纸 , 世情嫌简不嫌虚 。
在民俗信念中 , 初一到初四 , 是新年的狂欢日子 , 到了初五才恢复了平常的生
活 。初五也叫“破五” , 这天的习俗活动是“送穷” , 而对商家来说 , 初五这天商
家开业 。正月的活动一直到了十五 , 才渐渐平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