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疫情后,上海高收入家庭主动蜗居49平方米( 二 )


既没有贷款买豪宅 , 也从没有炫耀性消费 。

疫情之下 ,
一家三口住在一套49㎡的老公寓里 ,
日常生活非常方便、高效 。
彼此之间还“越来越亲密了” 。
整个小家的主题是“浸入式图书馆” ,
5米多长的书架 , 随时随地坐下阅读 。
在孩子喜欢的榻榻米区 ,
翻开地面 , 杂物可以统统收纳下去 ,
日常生活保持着极简的洁净 。


疫情之前 ,
夫妇俩把大部分财富都洒在了看世界的旅途上 。
两人都觉得 ,
房子是一个物理空间 ,
而家是一个心灵的空间 。
虽然蜗居在一个小房子 ,
但回忆过去的经历 , 翻看相册、书籍 ,
灵魂也仍然自由、快乐 。

疫情前 , 蒋亮夫妇把财富都洒在了路上
当被贴上“精英标签”时 ,
蒋亮说 ,
“精英不能用物质来衡量 ,
它是一个有社会担当、能引领社会进步的阶层 。
我们还远远达不到这个高度 。
只是在独安其身中 , 遵守规则 , 不断学习 ,
努力跟上这个时代 。 ”
编辑 | Tango



“人生并没有一个规定 , 约制我们的财富该花在哪里 。 ”37岁的律师蒋亮 , 日常工作是为融资创业的客户提供咨询服务 , 他的太太是公司的财务高管 。 夫妇俩每天的工作都在和钱打交道 , 但他们的金钱观却有些“反主流” 。
“坦白说 , 我们俩赚的钱 , 大都洒在了路上 , 去看看不一样的地方 , 希望让自己更包容 , 不被偏见和预设所裹挟 。 ”在疫情之前 , 他们每年都保持2次长途旅行 , 加上若干次出差 , 十几年来 , 跑遍了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 , 去过40多个国家 。

旅行摄影和地图是这个极简小家的装饰品
蒋亮来自宁波 , 毕业于浙江一所知名大学 , 而后出国留学攻读法律 , 回国后留在上海工作 。 太太是上海本地人 , 毕业于上海知名财经类大学 , 后继续攻读MBA 。 两人都来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 , 通过自己的努力 , 才在上海拥有了新家 。
婚后 , 夫妇俩与父母合住在上海中环的一套110㎡公寓 。 孩子出生后 , 父母也能帮助双职工夫妻一起带孩子 。

蒋亮家的小区距离上海静安寺步行10分钟
2020年疫情中 , 蒋亮和太太经历了居家办公 , 更意识到居家环境的重要性 。 恰好又到了孩子快读书的年纪 , 考虑到上学、上班的交通 , 以及让老人有更多时间休息 , 蒋亮与太太就计划搬到市中心独立居住 。 经济上能够负担的房价 , 刚好是一套小户型 , 房龄约30年 , 实际人均面积17㎡ 。
最终 , 他们在静安寺附近挑选了一个熟悉的小区:15年前 , 蒋亮刚参加工作时 , 曾租住在这儿的一套26㎡的小房子 。

一家人会充分享受住在市中心的福利 , 常常出门散步 , 在新老城区风貌的交织中 , 感受充满烟火气的摩登 。
如今 , 他带着太太和7岁的女儿 , 再次入住这个小区 , 感慨生活似乎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圆 。 “老小区很有生活气息 , 49㎡的小户型也够住了 , 贷款买不会有太大的经济压力 , 还是能以相对平和、快乐的状态生活 。 ”

当被问及住在市中心和环外相比 , 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 蒋亮笑着给了一个出其不意的答案:“这里每天都能听到很多次救护车的声音 , 大概是市中心的居民老龄化程度更高 。 ”
一个仿佛无心的回答 , 却流露出蒋亮对于生命流逝的伤感 。 珍惜陪伴家人的每一刻 , 是他最重要的人生主题之一 。

现在的小户型生活 , 刚好满足了蒋亮想要的亲密感:后疫情时期 , 家人凝聚在一起能够带来更大的心理支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