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在唐朝时属于池州郡(今安徽贵池西),是李白曾经游历五次的地方 。李白在这里寻幽访胜,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 。
【李白为什么要写秋浦歌这首诗,李白为何写秋浦歌】其中,组诗《秋浦歌十七首》,如今已经成为秋浦歌这个景点的文化灵魂 。这十七首诗,写于天宝年间李白第二次游历秋浦时期 。
当时李白离开长安已经十年之久,徜徉山水之间,寄予自己当年因受同僚谗言而遭受到排挤的际遇之痛 。这种痛苦,更多的是自己济世救民这种政治理想的幻灭之痛 。
尤其是天宝十二载(753),安史之乱爆发前夕,李白在北游幽蓟之时,已经亲自看到了安禄山势力的膨胀,唐朝的大患已经养成 。
李白由此产生的身世之悲、流离之苦还有家国之愁,在第二次游历秋浦之时,变得尤其浓烈与深沉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李白寄情于景,写了这十七首《秋浦歌》 。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情调 。“白发三千丈”则以大胆而奇特的夸张,极言诗人的愁之深重 。
这样夸张的比喻,将无形而抽象的愁苦化为具体而实在的白发,让一切变得真实可感 。一个满头白发、容颜憔悴,满腹愁绪的人物形象,就立刻呈现在读者面前 。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则进一步刻画了诗人愁绪之浓烈与深重 。诗人对镜自照,一个”不知“,一个”何处“,尽显白发增添之突然和迅速,侧面说明愁苦之浓烈与急剧 。
以“秋霜”代指白发,形象而贴切 。不仅写出了华发颜色之白,更是增添了秋季白霜所挥之不去的寂寞萧索之气,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悲愤 。
这样的愁苦与悲愤,正是对辅佐明君成就海晏清河盛世之政治理想的李白,对于黑暗现实中报国无门和怀才不遇所作的激愤之语,痛切之语 。
另外十六首,李白从不同角度咏颂了秋浦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山川景象 。在表达对秋浦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的同时,或多或少、或浓或淡地流露了自己的家国之愁和际遇之悲 。
这就是李白,纵使“一生好入名山游”,流连于湖光山色之中,也终不忘自己匡扶大业的凌云之志 。得意时尽欢,失意时尽兴,即使朝如青丝暮成雪也难改其碧血丹心 。
李白一生,酷爱山川秀水 。唐天宝八年至十四年期间,他先后五次游历秋浦河、清溪河、九华山,留下了许多诗篇,其中《秋浦歌十七首》就是其旅行秋浦时写下的代表作 。
《秋浦歌十七首》的内容十分广泛,情感极其深厚,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述了秋浦的山川河流和民俗风情,同时还或明或暗的抒发了忧国伤时和身世凄凉的憾叹 。
《秋浦歌十七首》最为著名的是第十五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染秋霜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个时期唐王朝政治腐败,军事衰弱,李白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 。此时他的已经五十多岁,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排挤 。使其愁生白发,鬓染秋霜 。故而诗人运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抒写自己内心深长的愁绪 。前两句出语设问自答,白发竟有三千丈之长,这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存在的,然而正是如此夸张的描述,却把作者内心的愁苦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后两句水到渠成,用“不知”和“秋霜”写出年华逝去的无奈和空恨,惊叹和悲伤 。
推荐阅读
- 鹿邑庙会为什么拜老子,为什么鹿邑庙会拜老子
- 李白的老婆是谁的 李白的老婆是谁
- 猪蹄怎样做得好吃 猪蹄怎么做得好吃
- 她的有钱程度超乎想象 李湘为什么那么有钱
- 房祖名坚决要求改回中国国籍 房祖名为什么姓房
- 小女花不弃柳青芜为什么喜欢陈煜 小女花不弃剧情介绍
- 为什么医生总是冷冰冰的,为什么医生总是冷冰冰
- 李白死于水中捞月是谁说的
- 为什么安迪和小包总能在一起 欢乐颂小包总
- 李白的写作风格是什么风格 李白的写作风格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