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区|京房回忆046,方庄,全中国第一个富人区,曾经的辉煌你想不到( 二 )


其实当时我们的单位在海淀 , 每天上班得十公里呢 。 他跑市场不用坐班 , 我天天的可得蹬着车往返俩钟头啊 。 可那会儿也真是年轻 , 不怕累 , 就是喜欢方庄的氛围 , 感觉和今天的三里屯似的 。 也就是美食购物+高楼大厦霓虹灯 , 一派资本主义风貌 。
在90年代中期之前 , 方庄的消费在北京不能算最高 , 但绝对是高的之一 。 而且这里是北京最早最大的商品房聚集区 , 第一家贷款银行就出现在方庄环岛 。 再有一个标志性单位就是“出国人员服务部” , 之所以设在这里就是因为能出国的人多 , 方便 。
那个年代甭说出国了 , 去趟通州天津的都能吹牛半年 。 坐飞机更是要介绍信的 , 我出差坐软卧还被叫过“首长”呢 , 弄得手足无措 。
在方庄成立服务部之前 , 要买带指标的外汇商品都只能去“进口商品大楼” 。 在惠新东街 , 感觉好远好远的 , 都快到四环了 。 有了方庄的就方便多了 , 买不起的可以来看看 , 反正也不要钱 。
服务部的位置就在建设银行旁边 , 方庄公园对面 , 前几年一直是海底捞 , 也不知道这两年还是不是 。 那会儿门口热闹极了 , 除了买东西的还有倒汇切汇倒腾指标的 , 俨然一个地下黑市 。 据说这里每年都发生至少十起切汇大案 , 万元以上的 , 小案子那就不计其数了 。 服务部大概红火了不到十年 , 我1997的时候还来过一次 , 已经是很冷清了 。 再之后服务部应该就没了 , 改成餐厅了吧 。 现在想来这可能就是方庄走向平常的转折点 , 从富人区成为了平民区 。
四、
对了 , 开头说的那咨询的还问了个问题 , 说方庄的社区氛围怎样?这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 甭说南城了 , 放到全北京也绝对是排名靠前啊 。 不管之后的业主们怎么轮换 , 公务员的底子在这儿呢 , 老人中绝大多数都是各部委机关的 , 领导干部大把的抓 。 这些老人不是买不起别的板块的房 , 更多的住习惯了 , 周边的设施又齐全 , 懒得折腾了 。
当年方庄有很多的第一 , 除了北京最大全国最大亚洲最大社区之外 , 还是接待外国元首最多的 , 另外就是部委领导和社会名流最多的社区 。
我在方庄就见过好几个大明星 , 听说过的就更多了 。 可以这么说 , 在1995年之前 , 但凡是体制内的明星 , 有小一半都在方庄住过 。 体制外的也有 , 那就是买的商品房了 。
那会儿到方庄租房时还挺不容易呢 , 当时没什么专业的中介公司 , 都是自己打听或找“房虫子” , 能力大点儿的叫“房耗子” , 反正都是干“拉房纤儿”的 。 也没什么标准的收费 , 漫天要价就地还钱 , 中介费三五百块钱左右 , 按收入比例换算和今天差不多 。
住进房子也不踏实 , 因为那会儿的公房不让私下出租 , 所以都得说是亲戚朋友借住 。 我们的房东是银行的 , 他还真不是房多 , 而是单位太远 , 实在不方便照顾老人 , 所以才出租的 。 但房租可够高的 , 两居室一个月2000块 , 普通人3/4个月的工资 , 约等于现在的2万多 。
这样没辙 , 当年就是房子少 , 想租还不好租到呢 。 而且那会儿的银行利息高 , 而房租是深度和利息绑定的 , 水涨船高 , 也是正常的经济现象 。
我住小房 , 800 , 同事住大房 , 1200 。 那会儿也挺神的 , 房东收租也是一个月来一次 。 弄的我都烦了 , 说一次给你仨月吧 。 结果房东还不干 , 说必须督促自己经常来看看 , 要不然怕邻居怀疑 。 然后就是反复叮嘱我们别说漏了嘴 , 一定要说是他的远房亲戚 。
五、
但方庄也不光是公房和商品房 , 也有回迁房和安置房 。 比如我就接触过一家 , 是从崇文拆过来的 , 好像是虎背口的 , 也不知怎么就安置到了芳群园 。 一家三口给了个小两居 , 每个月交点儿房租 , 从20多交到了100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