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首次采用古今对照的地图是什么,中国历史上首次采用古今对照双色绘画的地图是
1、中国历史上首次采用古今对照双色绘画的地图是中国历史上首次采用古今对照双色绘画的地图是:《海内华夷图》 。此图是按照晋代裴秀六体方法编绘,比例是一寸折百里,用不同的颜色注记地名:“古郡国题以墨,今州县题以朱” 。
贾耽是唐代地理学家、地图制图学家,他一生先后采用裴秀制图法 , 撰成《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陇古山南国》、《贞元十道录》、《皇华四达记》及《吐蕃黄河录》等 。
他在55岁时组织画工绘制《海内华夷图》,花了17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个巨幅唐代中国全图 。这是继裴秀之后我国又一伟大的地图作品,在中国和世界地图制图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这幅图是古今对照,双色绘画的 。
2、首次采用古今对照双色绘画的地图是什么首次采用古今对照双色绘画的地图是《海内华夷图》 。
海内华夷图是采用晋代裴秀六体方法编绘而成的,包含了作者所了解的所有地区 , 并且作者十分注重地理位置的正确性 。
不同时期的土地名称都用了不同的颜色作为标注,同时确立了“古墨今朱”的标注方法,解决了信息杂乱、容易混淆的问题 。
特点介绍
一是注重外国部分 , 虽然是采访材料,但注重实际,修正了不少错误 。时间跨度自传说时代中的夏朝至唐朝 , 地域范围不限于唐朝本土,包括了作者所了解的唐朝以外的全部地理范围 。
二是注重历史地理的考证,古今地名分别用不同颜色绘注 , 开创了我国沿革地图的先例 。《海内华夷图》幅面约10平方丈,比裴秀的《地形方丈图》大10倍,可见工程之浩大,亦可见唐代制图事业之规模 。将与地图有关的考证和说明文字另撰专书,作为该图的附件 。
三确立了“古墨今朱”的标识方法,既坚持了古今对照的原则,又解决了历史地理要素与今要素混淆不清的矛盾 。
3、在地球说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地图是什么样子的?那时中国绘制的世界地图…地图,在现代人们日常生活中已十分普及了,甚至到了出门必带地图的地步 。那么,中国何时开始有了地图呢?
地图的起源 , 有人推测比文字的起源还要早 。因为原始地图跟图画一样,把山川、道路、树木如实地画进地图里,是外出狩猎和出门劳作或旅行的指南 。
千百年来,在我国民间就广泛流传着《河伯献图》的神话故事 。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感动了河伯 。河伯是黄河的水神,禹为治水踏遍山川、沼泽 , 忽一天看见河伯从黄河中走来,献出一块大青石,禹仔细一看,原来是治水用的地图 。禹借助地图,因势利导 , 治水取得了成功 。“传说”虽然不能证实地图起源的具体时代,但从侧面说明,约在四千年以前,我国先民已经使用地图了 。
据史籍记载,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以前 , 我国就诞生了地图 。《汉书.郊毅志》中有:“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像九州”的记载 。《左传》中有:“惜夏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像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意思是说,在夏朝极盛时期,远方的人把地貌、地物以及禽兽画成图 , 而九州的长官把图和一些金属当作礼品献给夏禹 , 禹收下“九牧之金”铸成鼎,并把远方人画的画铸在鼎上,以便百姓从这些图画中辨别各种事物 。文中的“百物而为之备” , 很明显说明是供牧人、旅行者使用的图 。可惜,原物流传至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因战乱被毁而失传 。
据宋代思想家朱熹推断,后来的《山海经图》是从夏代九鼎图像演变而来的 , 也是一种原始地图 。在《山海经图》的“五藏三经图”上,画着山、水、动物、植物、矿物等,而且注记着道里的方位,是较规范的地图形式 。由此可以说 , 中国在夏代已经有了原始的地图 。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地图在哪里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地图是在古巴比伦北部的加苏古巴城(今伊拉克境内)发掘的刻在陶片上的地图 。图上绘有古巴比伦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大约是公元前2500年刻制的,距今大约四千余年了 。
我国现存最早的实物地图是一种什么图
1986年我国甘肃省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的地图,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一幅实物地图 。
放马滩出土的地图共七幅 。分别绘在四块大小相等的木板上 。据有关专家论证,它的绘制时间为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战国后期,比我国经实测保存至今的最早的传世地图――西安碑林中的《华夷图》和《禹迹图》早1300多年,比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图约早300年 。该地图包括今甘肃天水伯阳镇西北的渭水流域和一部分放马滩周围水系 。地图中有关地名、河流、山脉及森林资源的注记有82条之多 。令人惊叹的是今天渭水支流以及该地区的许多峡谷在该地图中都可以找到,与《水经注》一书的记载相符 。图中标明的各种林木 , 如蓟、柏、楠、松等同今天渭水地区的植物分布和自然环境也基本相同 。专家们认为 , 该地图的出土为我国先秦发达的地图学文献资料提供了实物佐证 。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军用地图是什么图
世界上现发现的最早的军用地图,是1973年12月在我国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彩色绢绘驻军图 。
这张图画在一幅绢帛上,比例尺约为十万分之一,图上分红、蓝、黑三种颜色 。居民点用黑色圆圈表示,山脉用黑色“山”字形符表示 , 河流用青色 , 道路用朱红色 。这些地理要素均表示在第二层平面上 , 而且定位精确 。在第一层平面上 , 突出表示军事部署:红色三角形城堡表示大本营 , 红黑两种套框表示九支军队的驻地、指挥点和关卡 , 红色线条区分防区的界线 。层次分明 , 一目了然 。
据考证,这幅图是距今2100多年前汉文帝时绘制的 。当时南粤王赵佗企图割据一方,破坏国家统一 。这幅地图体现了当时的战局形势和双方的兵力部署 。用地图作为将军的殉葬品,充分反映出古代军事家对地图的重视 。
外国军事专家认为,这幅《驻军图》》证明,两千年前中国军事科学已经有了很高的水平,对研究我国古代军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我国最早的测算专著是哪一部
测量和计算是一对孪生兄弟 。随着我国测量技术的发展,相关的计算理论和方法也发展起来 。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出现了第一部测算专著――《海岛算经》 。
《海岛算经》是三国时期的数学家刘徽所著 。他在为《九章算术》作注时,写了《重差》一卷,附于该书之后 。唐代数学家李淳风将《重差》单列出来,取名《海岛算经》 , 并列为我国古代的数学经典《算经十书》之一 。该书全部9个算例均涉及测高望远及其计算问题 。9个算例分别是:测量海岛的高度(望海岛) , 测量山上的松树的高度(望松),测量城市的大?。ㄍ兀?测量涧谷的深度(望谷),居高测量地面上塔楼的高度(望楼) , 测量河流的宽度(望波口),测量清水潭的深度(望清渊),从山上测量湖塘的宽度(望津),从山上测量一座城市的大?。僖兀?。为解决这些问题,刘徽提出了重表法、连索法和累距法等具体的测量和计算方法 。这些方法归结到一点 , 就是重差测量术 。重差测量术是借助矩、表、绳的简单测量工具,依据相似直角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内在关系,进行测高、望远、量深的理论和方法 。在刘徽之前,赵爽在为《周髀算经》作注时曾作日高图,首先提出了重差测量理论 。而刘徽在《海岛算经》中活用重差理论,巧妙地提出了多种具体的测量和计算方法,把重差测量理论推广开来 。
《海岛算经》是一部影响久远的测算专著 。它所详细揭示的重差测量理论和方法,成为古代测量的基本依据,为实现直接测量(步量或丈量)向间接测量的飞跃架起了桥梁 。直到今天,重差测量理论和方法在某些场合仍有借鉴意义 。
最先提出“地球”概念的是谁
“地球”这一概念,有人认为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最先提出的,经考证,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应是亚里土多德的老师柏拉图 。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柏拉图从自然哲学的观点上认为 , 宇宙中最完善的形式是球形,因而人所居住的大地也应该具备最完美的形式,大地只有呈球形才适应“宇宙和谐性”和“数”的要求 。
当时柏拉图参加了古希腊的一个学术组织,这个组织将他的研究成果视为组织内部所有 , 对外严格保密,因此柏拉图的“地球”观很长时间未得到传播 。后来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接受了老师的观点,并在观察了月食等大量自然现象的基础上才大胆予以发表 。
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人类是怎样认识它的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对自己居住的地球面貌已愈来愈清楚明白 。但是 , 人们对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认识,是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的 。
古代,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对地球的样子曾流传过许各传说和神话,人类只能通过简单的观察和想象来认识地球 。例如,中国的古人观察到“天似穹窿”,就提出了“天圆地方”的说法 。西方的古人按照自己所居住的陆地为大海所包围 , 就认为“地如盘状,浮于无垠海洋之上” 。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希腊学者们试图通过自然哲学来认识地球 。到公元前6世纪后半叶,毕达哥拉斯提出了地为圆球的说法 。又过了两个世纪之后,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等自然现象也认识到大地是球形,并接受其老师柏拉图的观点,发表了“地球”的概念,但都没有得到可靠的证明 。
直到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子午圈弧度测量法,实际测量纬度差来估测地圆半径,最早证实了“地圆说” 。稍后,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张衡在《浑仪图注》中对“浑天说”作了完整的阐述,也认识到大地是一个球体 。但在其天文著作《灵宪》中又说天圆地平 。这些都说明当时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还是很不明晰的 。
从公元 6世纪开始,西方在宗教桎梏之下,人们不但不继续沿着认识物质世界的道路迈步前进,反而倒退了 。相反,中国的科学技术这时却在迅速发展 。公元8世纪的20年代,唐朝高僧一行派太史监南宫说在河南平原进行了弧度测量,其距离和纬差都是实地测量的,这在世界尚属首次 。并由此得出地球子午线1度弧长为132.3公里,比现代精确值大21公里 。之后,阿拉伯也于9世纪进行了富有成果的弧度测量 。由此确认大地是球形的 。但由于那时人类的活动范围很有限,其真实形状都没有得到实践检验 。直到400多年前的1522年,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向西航行,经过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最后又回到了西班牙,才得以事实证明,地球确确实实是一个球体 。
但是,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并未就此结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大地测量学科的形成与丰富,人们观测和认识地球形状的方法和手段越来越多 。三角测量、重力测量、天文测量等等都是重要手段 。近代科学家牛顿曾仔细研究了地球的自转,得出地球是赤道凸起,两极扁平的椭球体,形状像个桔子 。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通过卫星观测发现,南北两个半球是不对称的 。南极离地心的距离比北极短40米 。因此,又有人把地球描绘成梨形 。
以上,对地球的认识,仍是根据局部资料和间接手段得来的 。如果人们能远远地站在地球之外看地球那该多好!1969年7月20日,美国登月宇宙飞船“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登上月球的时候,就看到了带蓝色的浑圆的地球 , 有如在地球上观月亮一样 。科学家们根据以往资料和宇航员拍下的像片,认为最好把地球看作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
至此,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否完成了呢?还没有 。这是因为地球实在太大了!而且无时无刻都在不停地运转着、变化着 。
世界历史上最早估测地球半径的人及使用的方法
公元前3世纪,历山大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先应用几何学中圆周上一段弧长S、对应的圆周角△φ同圆半径R的关系,估算了地球半径的长度 。
他发现在埃及色尼城夏至正午时,阳光直射井底,而同一时刻在亚历山大城太阳向南偏7.2° 。由此得出亚历山大与色尼纬度相差△φ=7.2° 。利用当时经商驼队行走的时间估计两地的距离S约5000斯塔第(1斯塔第相当157.5米),按式
R=S/△φ
计算得地球半径R约6300公里 。在当时条件下算得这个数是相当不简单的 。这和后来用先进仪器设备测量出的数据相差不是很大 。埃拉托色尼的功绩在于首创子午圈弧度测量方法并且最早以估测结果证实“地圆说” 。
“地扁说”是怎样被证实的
公元前6世纪后半叶,已有学者提出地为圆球的说法 。1522年麦哲伦领导船队环球航行成功,激起人们对地球形状的关注 。但直到17世纪后期,牛顿、惠更斯等学者根据万有引力理论,提出地扁学说, 认为地球不停地围绕地轴旋转,其形状必然为两极略扁的椭球 。
地球南北略扁可用弧度测量方法证实,由于靠近两极的子午椭圆曲率小 , 其曲率半径大;而靠近赤道的子午椭圆曲率半径大, 曲率半径小 。子午椭圆上相同的1°弧长,必然是S北>S南 。1683~1718年,法国卡西尼父子在过巴黎的子午圈上进行弧度测量,由于测量误差大,得出了地球是南北狭长的长球 , 这与惠更斯根据力学定律所作的推断在好相反 。为了解决这一疑问,法国科学院于1735年派遣两个测量队分赴秘鲁和北欧拉普兰进行弧度测量,从而证实了地扁说 。并用两个参数表示地球形状大?。吹厍虺ぐ刖鼎梁投贪刖禸 。这是人类对地球认识的飞跃,但这次飞跃过程经历了2400年 。
重力测量是地扁学说的很好佐证:纬度低的地方重力值小,说明地面离地心较远;纬度高的地方重力值大 , 说明地面离地心较近 。因此,地球是扁球 。
什么是“制图六体”
制图六体 , 是晋代制图学家裴秀提出的绘制地图的六条原则 。
裴秀(公元224~271年)字秀彦 , 河东闻喜(今属山西?。┤耍?晋武帝时官司空,后任宰相 。他根据“六军所经,地域远近,山川险易 , 征路迂直”,校验了魏国留下的旧图 。由于旧图绘制粗略,加之地名改变 , 他在门客京相[的帮助下,编制了我国最早的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地形方文图》 。他总结了前人制图经验,提出了地图制图的六条原则,即“制图六体”:一为“分率” , 用以反映面积、长宽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二为“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彼此间的相互方位关系;三为“道里”,用以确定两地之间道路的距离;四为“高下”,即相对高程;五为“方邪” , 即地面坡度的起伏;六为“迂直”,即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 。裴秀认为,制图六体是相互联系的 , 在地图制作中极为重要 。地图如果只有图形而没有分率,就无法进行实地和图上距离的比较和量测;如果按比例尺绘图,不考虑准望,那么在这一处的地图精度还可以 , 在其它地方就会有偏差;有了方位而无道里,就不知图上各居民地之间的远近,就如山海阻隔不能相通;有了距离 , 而不测高下,不知山的坡度大?。蚓堵分赜朐督迪辔? ,地图同样精度不高,不能应用 。这六条原则的综合运用正确地解决了地图比例尺、方位、距离及其改化问题 。所以制图六体成为我国明代以前地图制图学理论的基?。?在我国和世界地图制图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
计里画方
“计里画方”,是按比例尺绘制地图的一种方法 。绘图时,先在图上布满方格,方格中边长代表实地里数,相当于现代地形图上的方里网格;然后按方格绘制地图内容 , 以保证一定的准确性 。据文字记载,此法始于我国晋代裴秀提出的 “制图六体”原则,他曾以一寸折百里的比例编制了《地形方丈图》 。唐代贾耽 , 以每寸折百里的比例编制了《海内华夷图》 。北宋沈括,以二寸折百里编制了《天下州县图》(又称《守令图》) 。元代朱思本,用计里画方的方法绘制的全国地图―《舆地图》 , 精确性超过前人 。此法沿用1500余年,直到清初,在我国和世界地图制图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
唐代一行高僧对测绘科学的贡献
中国古代的天文测量学自汉代以后已有很大发展,到唐代中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中一行高僧作出了杰出贡献 。
一行高僧原名张遂,是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测量学家 。武则天的后人武三思为争夺皇权极力拉拢张遂 , 张不甘作其帮凶,参与朝政,剃发出家当了僧人 。唐玄宗在经历了武则天之后的政局动荡,为励精图治 , 开创了开元之治 。当时沿用了五六十年的天文历法《麟德历》因未顾及岁差以致预报日蚀几次不准,唐玄宗于是召回出家多年的一行,令他负责改历 。
一行在接受任务以后,便要求太史监“测候星度” 。但是太史监所存的仪器已不适应双历的需要 。当时有个率府兵曹参军梁令瓒设计了一个黄道游仪,并已经制成了该仪器的木头模型 。在一行的支持和领导下,于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用铜铸造成此仪器 。这台仪器既可以用来测定每天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可以用来测定月亮和星宿的位置 。同年,一行和梁令瓒等人在继承张衡“水运浑象”理论的基础上又设计制造了“水运浑天仪” 。水运浑天仪上刻有二十八宿,注水激轮,每天一周,恰恰与天体周日视运动一致 。水运浑天仪一半在水柜里,柜的上框,有如地平 , “立二米人于地平之上,前置鼓以候辰刻,每一刻自然击鼓,每辰则自然撞钟” 。整个水运浑天仪既能演示日、月、星辰的视运动,又能自动报时 。一行等人的成就又超过了张衡 。
一行根据修改旧历的需要 , 于公元724年,又组织领导了我国古代第一次天文大地测量,也是一次史无前例、世界罕见的全国天文大地测量工作 。在一行的统一指挥下 , 由太史监南宫说率领,向全国各地进发 。一行坐镇国都长安 , 指挥这一伟大工程 。
这次测量工作的范围是非常广阔的,以河南平原为中心,北达现今蒙古的乌兰巴托 , 南达今湖南省的常德,他们在这些地方,分别测量了冬至、夏至的日影长及北极高度,同时还把测量成果绘制成图 。他们实测中得出的子午线的长度 , 是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长度,在世界科学史上有重大意义 。这次测量除了为修改历法提供可靠数据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为了求出同一时刻日影差一寸和北极高差一度在地球上的相差距离,以实测的资料否定了古人传统的“日影一寸,地差千里”的错误结论,提供了地球子午线一度弧长相当精确的数值,为人类正确认识地球做出了巨大贡献 , 开创了人们通过实测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道路,这是世界测绘史上一项辉煌的成果 。
贾耽绘制的《海内华夷图》有什么特点
【中国历史首次采用古今对照的地图是什么,中国历史上首次采用古今对照双色绘画的地图是】贾耽是唐代地理学家、地图制图学家,他一生先后采用裴秀制图法,撰成《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陇古山南国》、《贞元十道录》、《皇华四达记》及《吐蕃黄河录》等 。
他在55岁时组织画工绘制《海内华夷图》,花了17年的时间 , 才完成了这个巨幅唐代中国全图 。这是继裴秀之后我国又一伟大的地图作品,在中国和世界地图制图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这幅图是古今对照 , 双色绘画的 。它有两个特点:一是注重外国部分,虽然是采访材料,但注重实际,修正了不少错误;二是注重历史地理的考证,古今地名分别用不同颜色绘注,开创了我国沿革地图的先例 。《海内华夷图》幅面约10平方丈,比裴秀的《地形方丈图》大10倍 , 可见工程之浩大,亦可见唐代制图事业之规模 。
宋代沈括在地图测绘方面的成就
说起沈括 , 大家部知道他写下了《梦溪笔谈》这一不朽著作 。该著作涉及天文、历法、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文学、史学、音乐、艺术等多方面的理论和现象的观察,
是我国古代少有的百科全书 。沈括这一科学巨匠,在地图测绘方面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沈括自小好学,游历四方,对地理学颇有兴趣,他在地图测绘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制作了地图模型和编制了《天下州县图》 。关于地图模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过详细的记载 。他在巡行边防时,将看到的山川道路先后用木屑、面糊和熔蜡制成地图模型,皆不理想,后用木头雕刻成地图模型,献予皇上 。因其形象直观、真实感强而倍受君臣的赞赏 , 且受朝廷推崇 。这大概是我国地图制图历史上有记载的地图模型的创始 。
沈括又于公元 1076年受旨修编了当时全国行政区划地图《天下州县图》,又称守令图 。该图仅包括设有守、令等官的北宋王朝权力所及的范围 。在编图过程中,沈括参考了汉代以来的地理资料和地图 , 核查了事实,去伪存真,并结合亲身经历 , 历时12年才完成 。其间沈括政治上受压制,历经出使与贬谪 , 仍未放弃此项工作 。此图件中的一幅大图可算是全国总图,其余诸路图18轴,是按当时的行政区划建制“路”分成18幅图,各图皆用黄绫装裱,十分精美 。
元代郭守敬在测绘上的建树
公元1231年,在邢州邢台(今河北省邢台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中诞生了一个男孩 。男孩长到四五岁时,聪明过人,喜欢读书,尤其对探究自然现象感兴趣,小小年纪就制作过一些小的天文仪器,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13世纪世界杰出的科学家之一郭守敬 。
郭守敬29岁时,奉命巡视大名、彰德等地 。他办事认真踏实,尤其对所到之处的地形和水利状况进行了详实的勘察 。两年以后 。他在上部(今内蒙古多伦附近)当面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了兴修水利的六项具体建议 。忽必烈对此十分赞赏,命郭守敬为提举诸路河渠,后来官至工部郎中,一直负责河工水利 。在此期间,郭守敬治理勘测过的河、渠、泊、堰大小不下数百余所,其中对黄河中游地区的地形测量和京汴沿途的水准测量,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 。
郭守敬在测绘上作出的最大贡献,是他首创的以我国沿海海平面作为水准测量的基准面 。当时,郭守敬曾经从河套东头的孟门山(今陕西宜川至山西吉县一带)起,顺中条山往东 , 沿黄河故道测量地形,掌握了大河之北纵横数百里地区内地势起伏的变化 。这是在黄河中游的一次大面积地形测量 。大面积测量必须解决各局部测量数据的统一归化问题 。据《元朝名臣事略》记载 , 郭守敬“又尝以海平面较京师至汴梁地形高下之差,谓汴梁之水去海甚远,其流峻急 , 而京师之水去海至近,其流且缓,其言倍而有微 , 此水利之学,其不可得也” 。这是我国史书上第一次记载利用海平面作为基准来建立统一的高程系统,创立了“海拔”这一科学概念 。这一工作 , 对于测量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是我国大面积测量发展到一定水平所孕育出的杰出科学成果 。直到今日,世界各国的区域性测量,其水准测量成果均归化到以海岸某点的平均海水面作为基准面的高程系统中去 。我国现就采用青岛港验潮站历年记录的黄海平均海水面作为基准面,并在青岛设有水准原点,全国的高程均以此为基准 。这一科学方法 。仍将继续沿用 。
浑仪和简仪是一种什么仪器
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参观 , 人们会看到两架奇特的古代仪器 。其中结构复杂,环环相套的叫浑仪;两组支柱支撑着双环的叫简仪 。它们是明代制造的,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
浑仪高约2.75米,长约2.48米,宽约2.46米 。简仪高约2.5米 , 长约4.4米,宽约2.9米 。都用青铜铸成,结构牢固 , 工艺华美,近看高大,远看玲珑,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冶铸技巧,机械制造等方面高度发展的结晶,真是巧夺天工的天文仪器 , 罕见的艺术珍品 。
在我国古代,浑仪是用来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 。在战国时代已经开始制造了,不过那时不一定称为浑仪 。浑仪结构复杂 , 是由一环套一环的同心圆环构成,好像一个镂空的球体,这些圆环分别代表地平圈、子午圈、赤道圈、赤经圈、黄道圈和白道圈 。东汉时的天文学家张衡说过:“立圆为浑” , 因此称这种仪器为浑仪 。
浑仪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得到改进,但总的思路是增多圆环,致使结构愈加复杂,遮挡星空的范围增多 , 影响观测 。此外,要求多重圆环安装要同心,这是十分困难的 , 由此导致浑仪产生偏心差 。到了北宋,科学家沈括首先在浑仪上取消了白道环,开辟了浑仪向简化方向发展的新途径 。到了元代 , 郭守敬、王恂等科学家在沈括的基础上对浑仪又进行了大规模改进,创造了新的简仪,简仪进一步取消了黄道环 。这样,简仪从浑仪的复杂结构中分离出来,分解成由赤道环和赤经环组成的赤道经纬仪和由地平环及地平经环组成的地平经纬仪两个独立的仪器 。这样的简仪结构十分简单,大大增加了观测的视野 , 克服了浑仪的两个最大缺陷,大大提高了观测精度 。赤道经纬仪和地平经纬仪是分装在同一个长方形的铜基座上,总称为简仪 。
观测时只要转动赤道经纬仪的赤经双环和窥管,就可以观测到天球上任何位置的星星,并从赤经双环刻度上读得该天体的去极度 。至于天体的赤经值,则可在转动南端的赤道环上求得 。简仪的地平经纬仪实际上是一个新的创造 。观测时,只要转动立运双环和窥管,就可以测得任一天体的方位角和高度角 。
在岁月沧桑中,浑仪和简仪饱经风霜 。1900年八国联军进占北京 , 法军将简仪抢到法国大使馆,过了几年才归还;德军将浑仪抢到德国波茨坦,到1921年才归还我国 。“九?一八”事变后 , 浑仪和简仪迁至南京紫金山 。日军占领南京后肆意损毁仪器 。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仪器才得到很好的保护 。
地图的起源,有人推测比文字的起源还要早 。因为原始地图跟图画一样 , 把山川、道路、树木如实地画进地图里,是外出狩猎和出门劳作或旅行的指南 。
据史籍记载,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以前 , 我国就诞生了地图 。《汉书.郊毅志》中有:“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像九州”的记载 。《左传》中有:“惜夏方有德也 , 远方图物 , 贡金九牧,铸鼎像物,百物而为之备 , 使民知神奸” 。
据宋代思想家朱熹推断,后来的《山海经图》是从夏代九鼎图像演变而来的,也是一种原始地图 。在《山海经图》的“五藏三经图”上,画着山、水、动物、植物、矿物等,而且注记着道里的方位,是较规范的地图形式 。由此可以说,中国在夏代已经有了原始的地图 。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地图是在古巴比伦北部的加苏古巴城(今伊拉克境内)发掘的刻在陶片上的地图 。图上绘有古巴比伦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大约是公元前2500年刻制的 , 距今大约四千余年了 。
扩展资料:
世界地图简介:世界地图是描绘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图,使用地图投影方式绘画,在平面上用记号、图形和文字表现 。画有经线、纬线、各国分界、地名、海洋、陆地等 。在地理学、政治学、自然学等领域都具有重大作用 。世界地图自古被学者们通过外出考察所绘画,在人造卫星出现以后 , 地图的绘画更加准确了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世界地图
4、在中国历史上首次采用古今对照双色绘画的地理图是《海内华夷图》
海内华夷图是唐代地理学家贾耽于德宗贞元十七年(801)绘制完成的巨幅地图 。贾耽在55岁时组织画工绘制《海内华夷图》,花了17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个巨幅唐代中国全图 。这张地图采用古今对照,双色绘画的,在中国和世界地图制图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此图虽失传,但其缩写本《华夷图》却于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卜月刻于石碑上 , 保存至今;碑约为3.42尺见方,方位为上北下南,现存于西安碑林 。
5、双色绘画的地理图是什么图?中国历史上首次采用古今对照,双色绘画的地理图是__《海内华夷图》__ 。
A、《舆地图》
B、《地形方丈图》
C、《禹贡地域图》
D、《海内华夷图》
答案:D
推荐阅读
- 首次采用古今对照的地图是什么,古代中华第一次有地图是什么时候
- 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的火星探测器是,多国祝贺天问一号成功着陆!赵立坚解读火星车祝融号名字寓意
- 黄兴公园采用了什么命名方法,黄兴公园有些什么好玩的?
- 药物警戒概念由哪个国家最先提出,我国首次在法规层面提出药物警戒的时间是
- 旋转玩具采用什么原理,指尖陀螺的原理是什么?
- 首次使用砂锅怎么保养一下,砂锅怎么保养方法
- 砂锅首次使用方法及保养,砂锅第一次用需要怎么处理?砂锅的好处和危害有哪些呢?
- 阿特兹采用什么轮胎
- 水泥怎么调颜色
- 美缝剂含甲醛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