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援非多点开花】
149名
一手抓科研合作 , 一手抓人才培养 , 已招收非洲留学生149名
17次
与非洲国家教育机构开展人才交流培训 , 主办各类培训班和研讨会17次
2018年12月3日至10日 , “一带一路现代高值农业技术培训班”在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肯尼亚总部举办 。
这是中—非联合研究中心首次在非洲举办青年科技人员培训班 。 来自肯尼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等10个国家的40余名学员参加了培训 。 中国技术专家现场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与发展、高产栽培技术与玉米耕作等先进农业技术 。
位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中—非联合研究中心 , 是中国在境外建设的第一个大型综合性科教机构 , 经过5年多发展 , 中心已成为中国与非洲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农业示范等领域开展科技合作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 中心一手抓科研合作 , 一手抓人才培养 , 设立奖学金招收非洲各国留学生来华学习 , 目前已招收非洲留学生149名 。 同时积极与非洲国家教育机构开展科技人才交流培训 , 已主办各类培训班和研讨会17次 , 为非洲地区13个国家培训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180余人次 , 组织国际学术会议9次 , 参会人员千余人 。
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在华留学生托尼说 , 研究中心在肯尼亚种植的杂交水稻品种平均产量是当地常规品种的4至5倍 , 选育试种的甜高粱和玉米等也有较高水平增产 , “这些成果为今后水稻在肯尼亚大规模种植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 ”
保障粮食安全是许多非洲国家发展和关注的重点 , 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在这一领域不断研究突破 。 中国一些农业企业已在非洲推广种植中国杂交水稻 , 为从根本上解决粮食种子“本土化”问题 , 中心着重研究适合当地水土气候等条件的农作物种子 , 且所有研究领域都邀请非洲留学生和大学教授参与 。 除了粮食作物 , 经济作物葡萄在肯尼亚的种植也取得了零的突破 。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监测与遥感基础数据平台、病原微生物调查与疾病防控 , 是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合作科研的重要领域 , 都是针对非洲的特点和难点问题所做的具有长远意义的基础性研究 。
科研人员在埃及伊蚊吸血策略及其免疫抑制毒素促进寨卡病毒传播机制、买麻藤类植物全基因组破译等多个课题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 并从非洲常见药用动物或有毒动物中识别了多种具有药物潜力的生物活性分子 , 许多已获准开发成抗肿瘤药物、新型抗感染药物、抗脑缺血药物等 。
推荐阅读
- 49名香港青年走进中科院 感受祖国科技前沿
- 高频超声波:生物“黑科技”的背后推手
- 科技精准扶贫让肉牛吃上“定制餐”
- 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和本部区别 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和本部有什么不同
- 2018年度十大科学进展:展现中国科技创新的硬核实力
- 宁夏东西部科技合作亮剑 取得突破性进展
- 人民日报评基因编辑:科技发展不能把伦理留在身后
- 科技日报评基因编辑:科学伦理的“高压线”不容触碰
- 华中科技大学分数线 2019年华中科技大学分数线
- 科技日报评基因编辑婴儿试验:一次疯狂的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