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岷江东南岸30米 , 张献忠江口沉银的古河道已经被科研人员确定 。 3月22日 , 正参与江口沉银二期考古发掘的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地学特色研究中心科研团队(以下简称探测团队)宣布: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 , 该团队已绘制出了一幅覆盖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3D藏宝图” , 为江口沉银古河道的准确定位提供了科学依据 。
“3D藏宝图”并非一张实际的地图 , 而是利用多种探测手段对考古区域的扫描成像 。 探测团队技术负责人周军说 , 尽管江口沉银已经尘封370多年 , 但该探测团队采用水上电阻率成像法、两栖地质雷达、高精度磁法、频率域电磁法等综合探测技术 , 对超过10万平方米区域进行了探测 , 最终确定了古河道的准确位置 , 并综合河床基岩起伏状况进行分析 , 为“沉银有利储集区”的划定提供了有力证据 。
“作为一项多学科结合的全新尝试 , 在探测技术方面 , 我们采用综合探测方案 , 避免了单一技术手段在信息层面缺乏印证的缺陷;在多种方法探测过程中 , 团队还开展了多源数据的综合解译与建模工作 , 使得探测成果的可靠性有了极大的提升 。 ”周军说 。
这支探测团队由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牵头 ,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282地质队等10家单位联合组建 , 于去年12月6日入驻江口镇 。 此次历时近100天完成的10万平方米考古区域探测 , 其总面积是2017年首次考古期间探测面积的数十倍 。
“去年我们探测的区域是在围堰里面 , 范围较小 , 而且是在抽干了水以后进行的 , 难度比较小 。 今年团队扩大了探测范围 , 在岷江大桥下游的水面和水下进行探测 , 难度更大 , 而且对仪器设备、数据处理技术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周军说 , 此次仅在发掘区的南侧 , 探测区域的长度就达200米 , 宽度达80米 。 在探测中 , 团队科研人员沿着河流的方向 , 按照5米的线距设置了水上电阻率法测线18条;在垂直河道的方向 , 按照12米线距 , 设置两栖电阻率成像和地质雷达探测剖面9条 , 最终完成了对水下地层结构的探测 。 而目前正进行的二期考古中 , 已发掘出的河床基岩结构特征与文物出土情况 , 有力佐证了专家用“3D藏宝图”划定的古河道 。
此次大范围探测并绘制“3D藏宝图” , 不仅节约了江口沉银二期考古的时间 , 更为划定江口沉银的分布和保护的总体范围奠定了基础 。 “避免盗挖盗掘是更加长远、更加紧迫的任务 。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说 , 搞清楚了文物分布的范围就可以确定保护区域的具体边界 , 从而使文物保护措施更有针对性 。
张献忠江口沉银二期考古发掘还将持续40多天 。 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胡光岷说 , 在汛期来临之前 , 团队还将在府南河口与岷江大桥下游的工作区块开展试验工作 , 并对接实际发掘情况对基岩结构、电磁感应异常的地方进行验证 。 同时 , 还将继续在垂直河道的方向上设置若干条测线 , 以拓展“3D藏宝图”所容纳的区域范围 , 并且进一步为“河床基岩结构模型”提供更多的细节特征 。
【10万平方米“3D藏宝图” 让江口沉银古河道重见天日】“团队将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一起努力 , 把先进技术应用在水下考古工作中 , 并不断总结经验 , 开创‘电子信息+考古’的新局面 。 ”胡光岷说 , 目前团队形成的一系列水下考古探测技术 , 在未来古运河、湖泊等水下考古工作中有广泛应用空间 。
推荐阅读
- “海洋地质九号”船满“周岁” 驰骋2.5万余海里获丰硕成果
- 无人重卡“行龙一号”多厉害?技术高超、成本低
- 陕西将拥有自己的星座!“陕西一号”卫星星座计划发布
- 勇闯深海无所畏惧 看萌萌的“黄胖鱼”都有啥特点
- 上海:基础研究把钱花在“刀刃”上
- “幼儿保险”知多少?
- 让列车“跑”上大马路!全球首条“智轨”快运线“预热”商用
- 中日开发最高时速500公里“信天翁”高速列车
- 视人之国出自哪里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出自哪里
- 荒野这词是什么意思 荒野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