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气候变暖带来了哪些灾害?全球气候变暖带来了的灾害:
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热能,会提供给空气和海洋巨大的动能,从而形成大型,甚至超大型台风、飓风、海啸等灾难 。每年所遭受和面临的灾难越来越多,损失的生命和金钱数目越来越大,越来越让人难以接受 。台风海啸等灾难不单直接破坏建筑物和威胁人类生命安全 , 也会带来次生灾难,尤其是台风、飓风等灾难所带来的大量降雨,会导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严重威胁交通安全和居民生活安全 。
气温升高不单会从海洋直接吸取水分,还会从陆地吸取水分,使得内陆地区大面积干旱,从而粮食减产 , 饲料也同样减产 。粮食和肉类食品将面临匮乏,直接威胁国家稳定 。为食物而引起的恐慌和争斗,将不再是落后村落中才会发生的事 。
气温升高所融化的冰山,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淡水最主要的来源 。我们的地下淡水储备很大部分来自冰山融水 。在气温平衡正常时 , 冰山的冰雪循环系统,即冰山夏天融化,流向山下,流入地下,给平原地区积累淡水,并起到过滤作用 。冬天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回到山上,通过大量降雪重新积累冰雪,也是过滤过程 。整个循环过程使得我们的淡水有了稳定平衡保障 。而如今全球变暖使得冰山冰雪的积累速度远没有融化速度快,甚至有些冰山已不再积累,这就断绝了当地的饮用淡水 。这将会带来因缺水而产生的冲突和战争 。
气温升高使得自然界食物链逐渐断裂 。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会导致海洋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使海洋碳酸化,这会杀死大量微生物 。海洋温度上升也会破坏大量以珊瑚为中心的生物链 。最底层的食物消失,使海洋食物链从最底层开始,向上迅速断裂 , 并蔓延至海洋以外 。由于没有了食物,将有大量海洋生物,和以海洋生物为食的其他生物死亡 。海洋中大量生物死亡,将会污染海洋,加速其他生物的死亡;同时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加速全球变暖,形成恶性循环 。
温度上升,无脊椎类动物,尤其是昆虫类生物提早从冬眠中苏醒,而靠这些昆虫为生的长途迁徙动物却无法及时赶上,错过捕食的时机 , 从而大量死亡 。昆虫们提前苏醒,因为没有了天敌,将会肆无忌惮地吃掉大片森林和庄稼 。没有了森林,等于无形当中增加了二氧化碳的含量,加速全球变暖,形成恶性循环;没有了庄稼,就等于人类没有了食物 。
而蜜蜂数目的大量减少,也是自然界食物链彻底崩溃的前兆 。没有了蜜蜂帮助传播花粉,植物将无法繁殖 。也就是说,庄稼无法繁殖 , 无法结果,人类将没有食物 。全球人类将面临食物短缺,为争夺食物而引发的战争将越来越多,越来越近 。而供人类争夺的食物 , 也将越来越少 。
全球变暖导致陆地水分大量流失 , 随时会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不光是森林中的山火,城市中的火灾也将会非常频繁 。大火无情,我们的家将24小时处于危险当中 。24小时,就是说即使在夜间也会有发生火灾的可能 。参见加拿大山火 。
全球变暖所能确定并公开的最大威胁 , 是冰河时代的突然降临 。就像《后天》这部电影所描述的 。
气温升高会给人类生理机能造成影响,生病几率将越来越大 , 各种生理疾病将快速蔓延 , 甚至滋生出新疾病 。眼科疾病、心脏类疾病、呼吸道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类疾病、病毒类疾病、细菌类疾病……社会在医疗上所支付的金钱将越来越多,死于非命的人将越来越多 。癌症,将越来越普及;猝死,将会越来越普遍 。
气温升高 , 冰川消融,海平面升高 , 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带来灾难 。
水域面积增大 。水分蒸发也更多了 , 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 。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 。
温度升高,会影响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
病菌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疫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 。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 , 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
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 , 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 , 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 。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 , 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 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
另一方面,由于陆地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大陆气温升高,与海洋温差变?。斐闪丝掌鞫趼眦参薹ǘ淌奔浔淮瞪?nbsp;, 造成很多城市雾霾天气增多,影响人类健康 。汽车限行,暂停生产等措施只有短期和局部效果,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气候变暖和雾霾污染 。
全球气候变暖地质以及天气灾害频发 , 人类应该怎么自救?看这里
全球气候变暖使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 。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 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台风、飓风、海啸、海平面上升、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的频率与强度增加 。
注:完全没有问题,希望帮助到您 。请及时点击采纳 。
2、全球变暖的具体现象例子我只能说几点;南极冰川面积减少,冰山高度下降,这是其一 。地球的外衣(臭氧层)人们用二氧化碳给瞅个大天窗 。这是其二 。我们南京从85年1月的那场雪后,25年没有那样的天了 。我记事的时候65年吧,上小学上学时走在路上雪能超过膝盖 。大河小河都有冰冻,少儿时我们陈在上面玩耍过 。我说的含金量不是很高但它是我所经历的和看到的 。所以我要呼吁从我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对我们的地球多加爱惜吧 。
我只能说几点;南极冰川面积减少,冰山高度下降 , 这是其一 。地球的外衣(臭氧层)人们用二氧化碳给瞅个大天窗 。这是其二 。我们南京从85年1月的那场雪后,25年没有那样的天了 。我记事的时候65年吧,
南极冰川融化 , 飓风不断增加的同时,海水温度也在不断上升―――
3、谁能给我一些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的具体事例(和生活相关的)中新网柏林8月17日消息:德国三位气象专家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暖明显加快 。过去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摄氏0. 7度 。未来50年,可能再升2至5摄氏度 。
报告称,这个变化相当于从上一个冰川期至今 , 即过去近18000年的温度变化速度 。
三位专家指出,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是全球气候变暖加快的重要原因 。50万年来,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来没有今天这么高 。过去10年是最近1000年来最温暖的10年 。
全球变暖导致自然灾害频生 。仅在1990年至1999年的10年中,全世界有400万人死于各种自然灾害 。过去50年,全世界共发生255宗严重自然灾害,其中洪水和风暴造成大约140万人死亡 。在美国 , 平均每年有大约1000人死于高温 。德国每年夏季被炎热夺去性命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
专家呼吁,人类应减少对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依赖,发展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人口:地球难以承受之重
现在,每掀开一张日历,就有20多万个婴儿降生在地球上 。1999年10月12日,世界第60亿公民在波黑呱呱落地 。
60余亿人口—-这是目前人类的总和 。而与此相对照,空气、水、森林、耕地、矿藏……几乎所有生存资源的平均数都在因分母的不断膨胀而日益缩小 。
人口问题在远比以往更为深广的背景下凸显于世人面前 。国际人口科学联盟副主席卡瓦胡先生指出,当一个国家人口增长率达到4%时,就会给这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问题 。联合国人口基金执行主任萨迪克博士则强调:人口稳定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是一个关键的重要目标 。国际人口科学联盟理事蒋正华说,中国是真正对可持续发展和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实现了政府承诺的国家 , 充分了解中国的人口政策是经过严格论证的,目标是合理的,工作方法也是在不断改进的 。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发展问题,摆脱贫困落后、提高教育水平、保护妇女健康、追求生活质量……几乎没有社会生活的哪个方面,不需要从人口角度加以权衡 。
瞩目现实,人口过快增长的警钟确实在鸣响:1830年世界人口还只有10亿,100年后增加到20亿,以后分别只有30年、15年和12年的时间,世界人口总数就增加到30亿、40亿、50亿 。现在 , 全球每年净增人口在8600万以上,却有1700万公顷森林消失,600万公顷土地沙漠化,贫困人口不断上升,并引发诸如白发浪潮、城市化所产生的各种都市症等社会问题 。
20世纪以前,人口科学作为一门科学还鲜为人知 , 但进入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它在20世纪对人类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是对人口剧增提出了预警性的分析,使人类能及时认识到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了相应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尽管各国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各异,所面临的人口问题也不尽相同 , 但寻求最佳的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努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不应仅是国际人口科学讲坛上的呼吁,而应是各国政府的认同 , 因为这其实是民众的需要 。
曾几何时,"计划生育"似乎是一个中国味十足的专有名词 。而今,即使是远离经济发展快车道的国家,降低妇女总和生育率的进展都很显著 。生育革命,正成为人类跨世纪的选择 。
这场革命的内容当然不仅是人口数量的减少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就是要通过少生来促进优生优育优教 , 促进妇女的健康和妇女的解放,促进计划生育户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世界人口的天平上占五分之一强 。只要简单地设想一下,如果中国人口盲目增长,资源破坏,环境恶化,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事实上,自20世纪70年代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以来,中国人口控制已取得巨大的成就 。按70年代的生育率计算,中国实行计划生育20多年来共少出生了3亿人 , 将中国11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将亚洲30亿人口日推迟了三年,将世界50亿人口日推迟了两年 。中国计划生育 , 是事关中华民族的大事 , 也是事关整个世界的大事 。
自然资源:取之不竭吗?
由于人口膨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地球影响规模空前加大,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引起了全世界的忧虑和不安 。了解和认识全球资源态势,研究与资源开发相关的全球环境问题 , 对于实现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自然界的土地、水、矿物、空气、森林和草地等,是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于地球上的自然物,在没有人类干预前,它们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着,只是在人类出现之后,被人类利用,并给人类带来效益,才被人类称为自然资源,简称为资源 。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70%以上为广阔的海洋所覆盖 , 陆地面积仅占29%,约1.5亿平方公里 。陆地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除了沙漠、冰川、冻土、不宜开垦的山地和土质极差土地外,只有约30%可以耕种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89年统计,全球土地面积为1306925万公顷 , 约占全球总面积的¼,在全球土地面积中 , 耕地占11.29%,草地占24.58%,森林及林地占30.98%,其它土地占33.15% 。
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发生和存在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地球上大约有14亿立方公里的水,其中不适宜人类饮用的海水占97%以上 , 淡水只占3%;淡水中有77.2%和22.4%分别被储藏在冰川和地下,可以利用的地表水仅占0.35%,主要蕴藏在湖泊、沼泽和河流中 , 其中河水储藏不及0.01% 。据估计,地球上有1000万个动植物物种,其中被分类和命名的物种资源约160万个 。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 , 全球森林面积45.01公顷,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木材资源,而且对全球物质、能量循环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还是巨大的基因库 。草地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为动物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全球草地面积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将近一半 。上述土地、森林、草原均是可以更新和重复利用的资源 , 被称为可再生资源 。
与上述可再生资源相区别的矿产资源不能再生和重复利用,被称为非再生资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利用矿产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 。到目前为止,人类已发现的矿物有3300多种,其中有工业意义的1000多种,被列为矿产资源的有160多个矿种,对人类经济有重要价值的有煤、石油、天然气、铁、铜、铝、铅、锌、金、银、磷、硫,盐等40多种 。
此外,海洋既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又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 , 它包括海水、海洋生物、海底矿产等多种资源 , 是人类未来发展的主要空间 。
全球资源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资源系统的整体性和各种资源的相关性 。自然资源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整体,各种资源在生物圈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完整的资源生态系统 。一种资源的开发,会影响其它相关的资源,一种资源的变迁会诱发其它资源的演变 。
二,资源的有限性 。任何资源都不是取之不?。弥唤叩?nbsp;, 矿产资源是非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土地、水、生物等再生资源也是有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引起水质污染、水土流失、森林急剧减少、草地退化等不良后果,能被人类利用的资源就会越来越少 。
三,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无论是可再生资源 , 还是非再生资源,在全球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 。以森林资源为例,南美洲森林面积最大,覆盖率最高 , 为51.4% , 其它各洲的森林覆盖率依次是北美洲36.6%、欧洲30.5%、非洲24.5%、亚洲22.0%、大洋洲18.9% 。再以石油资源为例,全球石油可采储量为3113亿吨,其中中东地区占41.9%,北美地区占17.8%、独联体各国及东欧地区占13.4%、南美洲占8.6%、亚太地区占7.1%、西欧占3.2% 。
四,资源系统的演变性 。全球资源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存在着永恒的矛盾,由于自然界本身的演变规律和人类对资源的干预,引起资源种类、数量、质量、分布的演变,如人口增长,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资源需求量增加,引起资源消耗量的增长;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为资源载体的环境质量下降 。造成资源再生能力的降低和部分消失,从而使资源数量和质量下降 。又如人类社会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原有类型资源数量和品种增加 , 同时人类发现新类型、新物种、新领域资源 , 资源利用新途径的出现,使资源种类增加,数量上升,质量提高 。
近百年来,特别是二战后的几十年里 , 人类开发资源手段之先进,能力之巨大,是前所未有的 。当今人类已经成为一种超越自然的巨大力量 ,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由地表向地球深层和太空扩展,由陆地向近海和远洋扩展 。现在全球每年开采各种矿产150亿吨以上,包括废石约1000亿吨;人类的农业活动每年可移动3000立方公里的物质 , 农业用水22901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80%;人类每年从海洋中的捕鱼量约1亿吨 。
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消耗量的不断增大 , 加上交通、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宇宙空间相对缩?。?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因此,资源开发利用突破了区域界限和国界,资源配置向国际化和全球性发展 。由此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
一是全球性环境问题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人类活动与地球各个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影响整个地球表层的环境问题,如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而导致的温室效应所引起的全球变暖,会使极地的冰盖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使得一些海拔较低,土地肥沃的河流三角洲被水淹没,同时还会引起海水倒港灌,污染地下水源 。与温室气体增加相关的还有臭氧层的破坏等 。
二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区域环境问题 。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土地退化、森林滥伐、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等,它们的累计效应足以影响全球 。如由于土地不合理利用而造成受沙化影响的土地总面积20亿公顷;全球受水土流失和干旱危害的土地达26亿公顷;人类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导致大量的物种绝灭,仅在热带森林中每天至少就有一种物种正在消失 。
三是点多面广的工业污染问题 。由于工业"三废"(废渣、废水、废气)所造成的土质、水质和大气污染 , 其累计效应也会影响全球 。近几十年来,由于世界各国排入大气中的废气愈来愈多,酸雨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环境污染问题 。
四是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环境问题 。由于地球内部和星球之间的运动所造成的个别突发事件,如火山爆发、特大地震、山体滑坡等,其影响经过多级反?。?逐级放大,最终也影响全球环境 。
臭氧层:人类的保护层
众所周知,地球被一层大气紧紧围裹着,从地面算起,从下而上可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和散逸层 。离地面最近的对流层与人类最为密切,给人类带来了云、雨、雾、风、霜、雪等复杂的天气现象;而对流层上方的平流层中有一臭氧层 , 其浓度为10%,厚度为30公里,能大量吸收来自宇宙的辐射,特别是可以吸收掉99%的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紫外线,从而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伤害 。所以,臭氧层被誉为"人类的保护伞",如失去了这个"保护伞" , 地球将受到紫外线强烈辐射 , 物种将难以生存,人类的健康将受到极大的威胁 。
这不是耸人听闻 , 而是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事实,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了种种不祥的征兆 。先看看南极臭氧洞之下的地面生物 。在智利南端濒临麦哲伦海峡的地区 , 河里本来有许多欢蹦活跃的鱼类,今天成了呆木乱撞的"盲鱼";喜欢游荡的羊群因患了白内障而变为"盲羊",整天闷闷不乐;连蹦带跳的兔子变成了"盲兔",猎人可轻而易举地将它们抓获;自由飞翔的野鸟因双目失明而迷失方向 , 撞进了居民的院宅……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悲哀又发人深思的景象 。
谁能想到,臭氧空洞的罪魁祸首是在工业和生活中使用频繁的制冷剂氯氟烃 。夏天喝冰镇饮料曾经是古代帝王专享的权利,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工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性质比较稳定、不易燃烧、易于贮存、价格又比较便宜的氯氟烃类物质来做致冷剂、喷雾剂、发泡剂及清洗剂 。这些物质可以在大气中长期存在并破坏臭氧层,从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和影响生物生长 。
厄尔尼诺
1997到1998年,似乎整个世界都在遭受恶劣气候的折磨 。连续的高温使全球森林火灾发作得格外频繁 。干旱袭击了澳大利亚、智利等国家 , 使农作物严重减产 。燃烧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几乎把整个东南亚都淹没在浓烟里 。
看样子地球气候是出了大问题 。而事实上,这只是周期性的自然现象 。我们只有竭力在它们变幻莫测的脚步中摸出规律 , 才能更好地面对这两个淘气的孩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里的意思是"圣婴",其特征是东太平洋局部海水温度异常上升 。与之相对,"圣女"拉尼娜则是指东太平洋水温异常下降 。这两种气候现象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已经超过了温室气体排放 , 成为导致气候异常的首要因素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一直悄无声息地伴随着地球的历史 。
科学家声称厄尔尼诺在1万5千年前就曾给地球气候造成破坏性影响 。但人类认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历史非常短暂 。19世纪后半叶,气象学家观察到一种奇怪现象 。当西太平洋上空的气压高于正常标准时,太平洋东侧的气压就低于正常值 , 反之亦然 。看一看太平洋长期以来的气候记录,就可以发现,东西太平洋气压呈现一种跷跷板式的关系 。这种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 。气压的反常引起了气温和降水的异常,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8年成为100年来最热的一年 。全世界的农、牧、渔业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打击 。由于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升高 , 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1970年秘鲁的鱼捕获量达1200万吨,而经过1972年的强厄尔尼诺,1973年陡降至200万吨以下 。1997至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又使秘鲁鱼产量减少为正常年份的38% 。海水升温还使世界大面积海域里的珊瑚死亡 。印度洋、太平洋、红海的珊瑚都受到了严重威胁 。
在厄尔尼诺年份与灾难性的森林大火频繁发生的年份之间 , 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1994年悉尼附近的森林发生大火时,正值厄尔尼诺周期 。历史上,本世纪发生的许多火灾也是如此 。
1997到1998年,似乎整个世界都在遭受恶劣气候的折磨 。连续的高温使全球森林火灾发作得格外频繁 。干旱袭击了澳大利亚、智利等国家,使农作物严重减产 。燃烧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几乎把整个东南亚都淹没在浓烟里 。
现在对厄尔尼诺的成因还没有定论,人们还不知道它是天灾还是人祸 。通常情况下,太平洋西部有一个海洋表面温度较高的区域,被称为赤道暖池 。这个热发动机把绵延数十公里的巨大云团送进大气层 。暖气流越过太平洋,穿过赤道,最后在太平洋东部的阴冷海面上空下沉 。暖空气在信风的作用下转而向西流动 , 形成所谓的沃克环流 。在信风减弱的年份,赤道暖池就会东移,使沃克环流区域集中在东太平洋上空 。于是,澳大利亚北部的空气变得干燥起来,而南美沿岸的大气更加湿润 。这可能是厄尔尼诺即将来临的征兆 。这就像是看到天空中密布的阴云,你就知道暴风雨要到来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能预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世界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监测系统,密切关注热带太平洋水温的细微变化 。因为这些变化可能是圣婴兄妹到来的先兆 。
救救森林
很多年前曾看过一副含义深远的漫画: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的城市人排着长队等候进入博物馆观看地球上已很难看到的稀有物种—-活着的树 。漫画家通过形象和夸张的手法发出了"惊世骇俗"的呼号:救救森林!
森林是"地球之肺",这恐怕是人人皆知的道理 。然而人类保护森林的措施却远远跟不上无情的利斧 。据世界观察研究所1999年初发表的一份报告透露,世界森林正在以每年1600万公顷的速度消亡,差不多是一个英国或半个德国的面积 。迄今,森林已消失了一半 。如果森林继续按这个速度消失,总有一天地球有可能被砍成"光头" 。
人类年年呼吁保护森林,然而森林面积年年锐减 。这看似矛盾,但实则有因果联系 。我们需要森林的庇护,但更需要森林的付出 。人类在寻求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这本来无可厚非 。然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的人往往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向森林肆意索取 。专家警告说,在人类仍被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和功利心所驱使的情况下 , 森林就难以摆脱目前的厄运 。
森林是地球的宝藏 。正因为如此 , 砍伐森林成了一些人发财致富的捷径 。当耕地和牧场不够用时,有人便向森林索?。坏毙枰饣闶?,一些国家不惜对森林乱砍乱伐;当市场上稀有木材家具行情看涨时,森林"家族"中的部分"成员"便要大祸临头 。有关数字显示,最近30年 , 这种类型的砍伐树木活动增长了3倍 。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森林的需求也在年年增长,它象一张大口吞噬着日益减少的森林 。以造纸业为例 。世界观察研究所的报告指出 , 造纸工业迅猛发展是世界森林的一大威胁 。90年代每年用于造纸的木材消费比1950年增长了两倍,到2013年纸的消费量还将倍增 。目前,世界被砍伐的树木有百分之四进了工业国家的造纸厂 。美国是纸消费的第一大国 , 每年人均消费341公斤;其次是日本和德国 。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但纸制品消费却占世界的三分之二,这些国家的木材几乎全是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因此发达国家对世界森林的减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人祸猛于虎 。造成森林锐减的正是我们人类自己 。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现实 。面对千疮百孔的"地球之肺",人类是否应该反?。?br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253259.html?si=2
飓风不断增加的同时,海水温度也在不断上升―――
麦莎、云娜、伊莎贝尔、海棠……这些拥有美丽名字的飓风,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灾难 。刚刚过去的卡特里娜飓风是美国历史上遭遇的第4个5级飓风,几乎把整个新奥尔良变成了一个大水库 。面对飓风的肆虐,一些科学家在震惊之余指出,正是全球变暖才导致了此次“卡特里娜”大灾难 , 但也有科学家认为,飓风只是自然周期循环的结果 。
科学家发现,北美地区的飓风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 。
一些科学家研究发现,北美地区的飓风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每隔40~60年便会出现一个高峰期 。上世纪初,美国曾有一个飓风多发期,第二次则是上世纪40~60年代 。这次的高峰期大概是从90年代开始,而飓风频繁出现的情况还会再持续20年或更长时间 。
他们认为 , 飓风周期的长短可能与大西洋洋流中的盐分和温度变化有关 。当洋流中的热量和盐分循环较强时,北大西洋就变得温暖,并且会有更多的飓风诞生,而这种循环的周期约为40到60年 。
因此一些科学家认为,北美近期的飓风增多只是自然周期正处于高峰期所造成的 。美国资深飓风研究专家、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威廉?格雷认为,目前对于飓风风速的测量非常不准确,只能依靠卫星云图,因此得出的结论很不可靠 。而且他认为,海水温度的上升与全球变暖无关,是一种自然现象 。
美国国家飓风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斯?梅菲尔德同意这种看法,他说,虽然大西洋飓风在这10年间非常活跃,但从全球看,其他大洋中的飓风却并非如此 。“事实上,这几年在太平洋上就少见这样级别的风暴 , 台风少了,强度低了,这也是全球变暖的结果吗?我还无法断定” 。
在科罗拉多大学研究自然灾害的罗杰?皮尔克表示,将“卡特里娜”和其他飓风的强度与全球变暖相联系还“为时尚早” 。许多研究显示 , 气候变化只使飓风的风速提高了5% 。“有充分证据显示,在短期内,科学家不太可能建立起全球变暖与飓风间的联系” 。
飓风过后被海水淹没的汽车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虽然飓风的总量没增多,但飓风强度有所增加 。
最近,佐治亚理工学院科学家彼得?韦伯斯特等研究人员分析了1970年至2004年间全球飓风出现的数量、持续时间和强度 。他们发现 , 20世纪70年代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0次4级和5级飓风,但到90年代这一数字就达到了18次,几乎翻了一番,所占比例也从20%增加到35% 。
研究人员发现,在地理分布上,北太平洋、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的强烈飓风增多趋势最明显,而北大西洋海域自1995年以来 , 不论飓风总数还是飓风持续时间都明显增加 。更为惊奇的是,在强烈飓风不断增加的同时,飓风频发海域的海水表面温度上升了0.3至0.6摄氏度 , 这与早先其他科学家的理论是一致的 。此研究结果发表在9月16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
无独有偶,科学界权威杂志《自然》今年8月发表了一篇气象学的文章称 ,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热带海洋表面温度上升了0.5℃,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上形成的风暴在持续时间和强度上都增加约50%,与此同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也大量增加 。伊曼纽解释说,北大西洋过去30年来表面海水温度仅上升了0.5℃ , 而热带风暴的破坏力则增加了一倍 。
美国全国大气研究中心科学家凯文?特伦伯思也表示 , 全球变暖导致海洋温度上升,海洋上空水蒸气含量增加,这两大长期趋势目前已不会逆转 。最近10年中北大西洋表面海水温度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点,洋面空气中水蒸气浓度也增加了2%以上 。
从国际空间站鸟瞰“伊万”飓风
他认为,今后极端强烈的飓风会更多地暴发和登陆 。但是目前科学界对全球变暖如何影响飓风暴发的总次数及其运行路线还有争议,不同的数学模型有不同的预测 。不过 , 全球变暖导致飓风的强度和它夹带的降雨增加,却是不需要宏观统计数据就能判断的事实 。
对于“卡特里娜” , 科学家们几乎一致认为是墨西哥湾的温暖洋面让这次飓风在瞬间升为5级 。这是全球变暖造成的巨大灾难之一 。而全球变暖的始作俑者正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对全球气候保护采取行动的消极环境政策才导致人们遭受“卡特里娜”飓风这样的天灾 。
至今看来,无论怀疑论者如何争辩 , 将气候变化以及与气候变化的破坏性后果,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与风暴和人类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观点,已经被这一领域的大多数专家所接受 。
全球气候变化和飓风之间的联系,至今仍是个谜 。
事实上,那些认为气候变化和飓风之间有关联的专家,最有力的科学依据就是飓风动力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 , 当海洋温度上升到30℃以上,接近大洋表面的湿热空气同上方的冷空气相互作用从而很容易形成飓风 。
根据计算机模拟,表面海水升温会给气流运动提供更多能量 , 使飓风生成的强度增加,而水蒸气增加又使飓风中夹带更多雨水,飓风登陆后带来洪水暴发的危险性更大 。
虽然这一过程不需要人为的全球变暖来诱发 , 但是很显然,全球变暖使海洋温度缓慢上升,而温暖的海水能为经过其上方的飓风提供动力,使其变得更强 。“卡特里娜”飓风原本只是一个一级飓风 , 正因为它在高温的墨西哥湾吸收了大量能量,才突然变成了5级飓风 。
大量探测结果显示,“飓风眼”内部的低层空气相对潮湿,而高层则恰恰相反 。也就是说,下沉的“飓风眼”并没有接触海平面,其下沉幅度在海平面以上大约1到2英里的位置 。强热带风暴中“飓风眼”所具有的某些特性,与涡流、龙卷风、海龙卷、沙尘暴等其他旋风现象有着相同之处 。这种特性也是许多旋转流体流动的基本原理 。
气象学家还告诉我们,飓风其实就是热带海洋蕴含的巨大能量的一种宣泄方式,属于地球大气层正常的热量交换 。这种交换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只不过条件满足后,便会以飓风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 。
全球变暖现在已经没有争议 , 但气温增加是否导致飓风的效应增长目前还没有定论和有力的证据 。由此,有科学家强调,要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飓风之间的联系,还必须更深入地理解飓风在海洋和大气热循环中扮演的角色 。
向空中喷摩丝 。
摩丝中的物质“氟里昂”是破坏臭氧层的大力杀手,而臭氧层变稀薄导致太阳光的紫外线障碍?。?自然会气候变暖 。
4、因气候变暖而造成的重大地理事件有哪些1,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
2冰川和永久冻土带消融
海平面上升
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导致滨海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的损失和其他生态组
6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
7个沿海土地盐渍化
8长时间的雨季 , 洪水越来越频繁
在一些地区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暴雨,炎热的天气和沙尘暴等)的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增加 。
10全球变暖导致臭氧浓度增加
1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
2冰川和冻土消融
3海平面上升
4 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5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
6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
7沿海土地盐渍化
8雨季延长 , 水灾越来越频繁
9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的频率与强度增加 。
10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臭氧浓度增加
(1) 自然植被的地理分布与物种组成可能发生明显变化
(2) 冰川、冻土和积雪可能减少
(3) 气候变化可能是导致湖泊水位下降和面积萎缩的主要因素之一
(4) 海平面身高将影响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系统
会导致冰川融化 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涨而厄尔尼诺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太平洋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秘鲁寒流 。
冰川融化 , 海平面上升
5、历史上关于全球变暖的政治和社会事件有哪些?包括会议或是决议什么的…学政治的时候学过,目前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两个比较有效的公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以及<<巴厘路线图>>.
一.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它是世界各国合作应对气候变暖的基础 。每年世界各国都要召开一次公约缔约方大会,讨论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框架公约》,英文缩写UNFCCC) 是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
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 。截至2004年5月,公约已拥有189个缔约方 。
二.《京都议定书》就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大会的产物.
1997年12月 , 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
《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 要比1990年减少5.2% 。具体说,各发达国家从2008年到2012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是:与1990年相比,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加拿大削减6%、东欧各国削减5%至8% 。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可将排放量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 。议定书同时允许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挪威的排放量比1990年分别增加10%、8%和1% 。
美国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3%至4%,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却占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 。美国曾于1998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 。但2001年3月,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借口,宣布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 。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 。目前我国参与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就是《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三个减排机制之一 。
三.作为2007年联合国气候大会最重要的决议,“巴厘路线图”(Bali Roadmap)确定了世界各国今后加强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具体领域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公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变暖的国际公约 。在1997年的《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公约》实施取得重大突破 , 缔约方在日本京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对减排温室气体的种类、主要发达国家的减排时间表和额度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此次出台的“巴厘岛路线图”,将为进一步落实《公约》指明方向 。
四.还有最新的就是前不久发生的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啊,应该听说了吧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 。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将召开峰会,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 。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国宣布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将比2005年减少40%-45% 。美国也承诺2020年温室气体比2005年减排17%.
目前我找到的就这些比较重要的了,其它的没找到或是不重要的会议或决定就没写,请楼主见谅了~
会在温度升高的时候消融,这是理所应当的 。
这就是为什么9000年前喜马拉雅山东南部冰川出现的情况让人迷惑不解 。当中亚其他地区的冰川在夏季的高温下都在消退的时候 , 这一地区的冰川却增长了1到6公里 。
一项由美国杨百翰大学(BYU)地质学家Summer Rupper的学说 , 搜集整理冰川周围的情况,解释了冰川在意料之外的增长的原因 。
“更强烈的季风可能是冰川增长的原因” , Rupper说 , 他在今年九月份的《第四纪研究》(Quaternach)杂志上发表了他的发现 。“我们的研究证明,在季风中额外的降雪是冰川增长的30%的原因 。”
当中亚夏季的温度升高6度,气候模式的转变给喜马拉雅山东南带去了更多的云量,更多的云使这个区域形成了一个较低温口袋 。
当大风带走了这片潮湿区域的多余水蒸气,温度也会降低了,这种原理和家用冷风空调是一样的 。
冰川边界线的反常增长看起来和现在强调的“气候变化”及“全球变暖”是相反的 。
“即使全球的或者一个地域的平均温度都明显地上升了,某一特定地区的温度还是可能和它的动态气候有关 。”Rupper说到 。
这项发现基于Rupper开发的一个框架,这个框架改变了以往人们对冰川融化直接来自于温度变化的观点 。他的方法以冰川以及大范围的气候因素,包括风,湿度,降雨量,蒸发,以及多云的能量平衡为基础 。
了解冰川在过去的时间中随着气候的变化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能帮助Rupper在未来数十年内预报该地区的降水量 。她和合作者正在进行来自冰川的印度河(Indus River)源头对其流域中印度和巴基斯坦农业的影响 。
他们的研究可以帮助评估未来冰川和水文的变化对地球上人口最多地区的影响,这些地区现正在经历着人为致使气候变化的极深的影响 。(
1992年联合国关于气候变化的框架公约提出把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稳定在1990年的水平上 。1997年通过《京都议定书》规定附件Ⅰ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转轨国家)在2012年前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整体减排5.2%,2001年美国推出京都议定书,在欧盟的推动下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 。
【全球变暖的典型事件,全球气候变暖带来了哪些灾害?】因即将马尔代夫淹没 。该国总统联合国发出求救 。
推荐阅读
- 对付楼上邻居扰民妙招,如何应对楼上吵闹的邻居 3种方法来应对楼上吵闹的邻居
- 花卷花样做法大全图解,花样花卷的做法
- 红叶南天竹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南天竹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 天地通远红外磁疗贴怎么样,年轻人肩周炎频发,都是怎么缓解的,贴天地通远红外磁疗贴可以吗?
- 锦鲤鱼饲料,锦鲤吃的鱼粮有哪些
- 晒豆腐干的做法,豆腐做豆腐干怎么做
- 微波炉泡面用冷水能开么,微波炉煮方便面的做法
- 神舟七号是哪一年发射的,“神州七号”是什么时候发射的
- 耳机对耳朵的伤害,长时间戴耳机对耳朵会有哪些伤害
- 叶黄素越橘胶囊功效,越橘叶黄素的作用有人了解、食用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