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为何会落得身死的下场,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二 )


为了汉朝基础稳定,天下定了后,刘邦或者他的子子孙孙们是一定要削弱韩信及其他大势力的,不管是硬手段还是软办法 。这是大势所趋,根本所在,但刘邦却并不想因此而置之死地 。

韩信为何会落得身死的下场,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第二,韩信骄傲论 。汉初三杰中受到压制的不仅仅是韩信,还有萧何,但他以自污的形式进行了化解,从狱中捡了一条命 。张良呢,从一开始便选择了谦退,对封地也没有要那么多,只要了留地那一亩三分地,后来逐渐地退出朝堂,这让刘邦很放心 。
唯有威胁最大的韩信一味地锋芒毕露,自居楚王,心安理得,不识时务 。当有人诬告他谋反时,他杀死朋友,之前的项羽大将钟离昧,以示忠心依旧被擒,他喊出了:“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帝国破,谋臣亡 。天下已定,吾故当亨 。”这明摆着是打刘邦的脸,而且这话能够煽动其他的异姓王、有功之臣反叛刘邦 。
然而刘邦并没杀他而是贬为了淮阴侯,削弱了他,要知道张良也是“候”级别的封赏,也不算亏待韩信 。而他丝毫不知悔改,不做收敛,继续狂妄,每天闷闷不乐,以与周勃、灌婴处在同一级别感到羞耻!一次他去拜访樊哙,樊哙行跪拜礼迎接,他开心地说:“就喜欢樊哙这样的,懂事!”
韩信为何会落得身死的下场,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后来跟刘邦闲扯时刘邦问他:“你觉得我能领多少兵?”韩信藐视地一笑:“您啊,也就10万吧,再多你带不了 。”刘邦继续问:“那你呢?”韩信大笑:“我自然是多多益善了!”虽然又有了:“您不善于带兵,但您善于拿捏大将啊!”的说法,但总有一股讽刺的味道,让刘邦心里不爽 。
此时刘邦已经是一国之君,韩信却藐视皇权,没有臣下的样子,泰然接受樊哙的跪拜,这完全是定位不对,没找准自己的位子!对于韩信这种不知悔改的人,那再大的胸怀,早晚也会没耐心的 。
第三,韩信愚蠢论 。如果你想高高在上,那就早些准备啊,或者从反秦开始自己拉一支队伍起来,像刘邦、项羽那样,自己带兵打自己的天下 。然而韩信出身贫寒,靠寄人篱下生活,既然没有那样的条件依附与谁,那将来都是注定做臣下的 。
或者不愿意做臣下,想要单干,那机会成熟了就早点跳出去,听蒯通的建议自立为齐王,努力达成汉、楚、齐三足鼎力之势 。可是韩信拒绝了,那边继续做一个好臣子,可是他选择了造反(以《史记》记述为依据),劝说陈豨起兵,并计划里应外合,可是消息败露了 。
而此时,既然自己有心谋反便应该要有准备,有危机感,韩信没有,冒然进宫,身死人手 。战时不独立等大汉天下稳定后谋反,这不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吗?既然谋反身赴险地,这是一个带过兵的战神应该做的吗?所以他不是愚蠢吗?而且对于皇帝刘邦是不忠,对于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刘邦是不义,身死还留骂名,真的令人费解!
【韩信为何会落得身死的下场,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韩信之所以没有得到良好的下场只是因为他不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而已,韩信带兵得本事确实让人望尘莫及可是他对天下大势的判断却有些不足,当初他占据齐地后仗着手上有兵便威胁刘邦封他做齐王,刘邦听到这话心中是怒不可遏,他在张良的提示↓只能强行压下心中的愤怒同意了韩信的请求,刘邦和项羽僵持不下蒯馈劝他可以借此机会割据一方,韩信却说刘邦对他有恩不能够进行反叛,蒯馈听完这话急忙说刘邦给的这些都是小恩小惠等你三分 天子后加倍还给他就可以了,韩信说我怎么能忘恩负义呢,蒯馈听完这话气的调头就走,韩信帮助刘邦夺的天下后感觉刘邦不仗义于是生出了反叛的心,韩信谋划不利导致消息泄露,这样的罪名刘邦自然不能容忍,韩信最后的结果也就确定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