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先来看下原文《三衢道中》
《三衢道中》
作者:曾几(南宋)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
先看第一句:“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是在每年6、7月份的东南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暖湿气流,经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台湾地区、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出现的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 。
再看第三四句写“绿阴”,即苍绿的树阴,还有“黄鹂”,俗称黄莺,在中国为夏候鸟 。由此也能推知是夏季 。
古代很多诗人词人都喜欢把黄鹂写到自己的作品中,并且都是写的夏季 。例如: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杜甫《绝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唐·杜甫《蜀相》,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唐·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唐·杜牧《江南春》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唐·金昌绪《春怨》 黄鹂颜色已可爱,舌端哑咤如娇婴 。——宋·欧阳修《啼鸟》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宋·晏殊《破阵子》
《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 。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
诗还有个特点,就是通过对比融入感情 。诗将往年阴雨连绵的黄梅天与眼下的晴朗对比;将来时的绿树及山林的幽静与眼前的绿树与黄莺叫声对比,于是产生了起伏,引出了新意 。全诗又全用景语,浑然天成,描绘了浙西山区初夏的秀丽景色;虽然没有铺写自己的感情,却在景物的描绘中锲入了自己愉快欢悦的心情 。
从梅子黄时吧,再就是绿荫,黄鹂 。我觉得梅子黄时最恰当吧,梅子黄时一般在五月,也就是初夏 。
1.诗作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首句写出行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指五月 。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这些都是初夏的景物,由此可以推断出是初夏 。
【《三衢道中》古诗从哪些地方可以推知是初夏季节的如何评价这首诗】2.“绿阴不减来时路”,这一句紧承上句之“山行”写归路之“绿阴”,诗人在这里用“来时路”巧妙地将笔墨悄然过渡到描写归程上来 。眼前这美丽如画的“绿阴”比来时的小溪两岸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加浓郁,写得凉爽,写得宁静,写出了诗人轻松愉悦的内心感受 。“添得黄鹂四五声”,这一句将意境描写推到极致,将诗人舒畅愉悦之情怀推至顶峰,使作品之主题更臻完善 。在山路的绿树浓荫中,婉转着黄莺那悠扬悦耳的歌声,为三衢山路宜人的景致增添了无穷的意趣与生机,同时也更好地流露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愉悦情怀 。“添得”二字用得巧妙,通过形象的描写暗示了虽是游赏归途,然而仍然兴致浓郁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凡生活中的意趣 。
推荐阅读
- 鲁迅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赞扬司马迁的文笔好还是记录史实真实
- 莲叶郑谷它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 连城雪的文集
- 莲上君舞这本小说讲什么好看吗
- 柳永的《八声甘州》为什么被苏轼评为“不减唐人高处”
- 寸草心打一字,《红楼梦》里的《好了歌》:痴心父母世多见,孝顺儿女谁见了。是现状吗?你怎么看?
- 麦田守望者的寓意,《麦田守望者》的深刻意义?
- 像《魁拔》这样的国产动画片为什么不拍了
-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的意思
- 肥肠怎么做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