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于锤科的台历

本帖最后由 熊他姐 于 2018-1-17 00:45 编辑

--缘起--


每次想写点什么,都是思绪万千却又无从下笔 。这次也以这样的方式开头,但我想给它起个小标题 。
一切都是从锤科新出的台历开始的 。刚看到图片时,当然是一如既往的美 。后来开始预售,价格的确出乎意料 。但看了一下具体工艺的介绍,我就知道,我非买不可了 。
对于这个价格,大家争议还是很多的 。有人说一本台历20块钱我都嫌贵 。有人说好是好,但对我没用,不需要 。当然也有人相信锤科的品质,一定物有所值,必须买买买 。可对我来说,这些都不是拒绝的理由,也不是拥有的借口 。
-- 无常--

我是在543厂家属院长大的 。知道541,542的,想必也能知道,543同样也是印刷厂 。543一路从天津迁厂到山西长治再到河北保定,也算得上是命运多舛,而全厂的职工和家属也就一路随厂迁移 。
既然是印刷厂,那就离不开纸 。家家户户的墙上都会贴地图挂挂历,还有随处可见的小记事本,我记得是四种纸重复构成的,最喜欢的是半透明的第四张,我经常把那一张单独撕下来,或者折纸,或者写字 。
我从来没有进过厂里的车间,所以没见过真正印刷时候的样子,但我见过书是怎么从一张张全裁纸变成一本本书的 。每张大纸上正反面都印着N张小页,页码顺序却是乱的,正反上下都有,还有类似角标的直角标记 。通过几次对齐对折变成一小本顺序正确的页码 。如果是线装本,还需要把几个这样的小本用线装订,再后续加工成真正书的样子 。这些以前都是人工作业,没有机器代替,而装订的手法也有很多种 。我还记得,有一次大爷爷(爷爷的哥哥)拿着一本线装书说,这本书的锁线方法很少人会了,将来恐怕会失传 。那时还想说将来我要学会这门技艺,如今却变成一段回忆,还有记忆中温暖的阳光 。

-- 一期一会--

打开这本台历,精致的印刷,凹凸的手感,突然很想知道当年祖辈们是如何使用印刷机的,是否也使用过这样的机器和印刷技艺 。也让我想起小时候的点点滴滴,比如那时还有夏令时,爷爷却忘记早了一个小时去上班;比如和同学一起从小学走回家,然后在楼下冲着四楼大喊,奶~奶~,我去同学家写作业;比如同学在课堂上用标准的天津话回答问题,把大家逗得前仰后合;比如我会用绳子把学校新发的一摞书很专业的打好包拎回家,引来其他同学的崇拜目光,但对543厂的小孩们来说却是理所当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