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数字太保,推进数字太保建设

历史上,李克用的所谓“十三太保”,指的是:大太保李嗣源、二太保李嗣昭、三太保李存勖、四太保李存信、五太保李存进、六太保李嗣本、七太保李嗣恩、八太保李存璋、九太保李存审、十太保李存贤、十一太保史敬思、十二太保康君立、十三太保李存孝 。“太保”之称的历史演变“太保”不仅在演义文学中显得实力满满,在历史上,太保也是一个重要职位和荣誉勋衔 。
太保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数字太保,推进数字太保建设


【什么是数字太保,推进数字太保建设】“立太师、太傅、太保 。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 。”——《尚书》周官十三太保、盖世太保、太子太保……在诸多文学、影视作品中,太保这一始置于西周的“三公”之一、听起来颇有格调的称呼,成为本领高强者或是位高权重者的代称,那么在历史上,“太保”因何而被小说、评书作家所追捧?“太保”又代表了什么?被戏剧化的“太保”之名“太保”一词能有如此高的知名度,并非单单是作为古代地位最尊崇的“三公”之一,还有罗贯中的功劳 。
在写《三国演义》的闲暇时间里,罗贯中信手描绘了中国历史上同样战火频仍的唐末五代时期 。这部书籍被罗贯中命名为《残唐五代演义》,虽然《残唐五代演义》无论篇幅、名气或影响力都难与《三国演义》相当,但也为明清小说、评书以及后世的文学作品提供了不少素材 。“太保”一称,也就随着《残唐五代演义》的文学衍生作品一起,逐渐走入大众视角 。
说起《残唐五代演义》书中的太保,就绕不开书中颇有主角光环的骁将李存孝 。历史上的李存孝本名安敬思,是代州飞狐关人,出身于素有善战之名的西突厥别部沙陀,生在乱世、长于雄关,自幼耳濡目染便是杀伐征战之事,加上自身天资过人,一身横练筋骨,在战乱中被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掳走后受到李克用的赏识,后被其收为养子,成为李克用军队中的核心骨干 。
《残唐五代演义》世界里,在基本遵从李存孝的历史出身的情况下,罗贯中进行了戏剧化描写 。李存孝因为在李克用的义子中序列十三而被称之为“十三太保”,论及骁勇善战,比之《说唐》中的李元霸也毫不逊色,在多年征战中多次以寡击众立下赫赫战功,甚至几乎曾以一己之力击败黄巢、率军收复长安 。电影《十三太保》截图,“十三太保”李存孝(姜大卫饰)作为罗贯中笔下的重要角色,加上具备主角身上的诸多特质,李存孝也成为许多后继文学的主角人选 。
除了明初的罗贯中外,“太保”之称也被明清时期的其他作品使用,《说唐全传》中的靠山王杨林麾下同样也有“十三太保”,大名鼎鼎的秦琼恰好也是序列其中的第十三位 。太保之称经过各类小说、评书的多年渲染,到明清时已为人熟知,加上号称“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作家倪匡,在此基础上创作了小说《十三太保》,经过邵氏集团影视化改编,“十三太保”之名已经家喻户晓 。
在戏剧化处理下,“太保”的意义逐渐偏离了早期的初始含义,成为对于某个人或某个集团麾下得力干将的代称,并从演义文学逐渐发散到现实中来 。民国时期的冯玉祥麾下也有所谓的“十三太保”,用来称呼冯玉祥军事集团中十三个重要军事人物 。用“太保”作为外号的习惯甚至还蔓延到了翻译界,德国纳粹时期的国家秘密警察——“盖世太保”,就来自于音译而非意译 。
盖世太保是德语“德国秘密警察”(Geheime Staats polizei)的缩写Gestapo的音译 。1933年春季,戈林在接管普鲁士警察局之后,以政治警察为核心组建普鲁士“国家秘密警察处”,而音译过来后的“盖世太保”,也颇符合词语意译语境下的含义 。电影《刺杀盖世太保》截图演义与历史的暗和:“十三太保”的背景明清时期演义评书,多有历史原型,《残唐五代演义》自然也不例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