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上的拇指测距,有科学依据嘛?
【拇指测距是什么原理,大拇指测距法原理】
运用的是平面几何知识中的相似三角形原理 。我以前曾在炮兵指挥连测地排当兵,我们测地兵把竖拇指单眼吊线的这种方法,称为跳眼法 。为什么叫做跳眼法呢?是因为从一只眼睛“跳”到另一只眼睛,在单眼吊线的过程中,两只眼睛分别通过拇指构成了一条直线 。假设左眼为A,右眼为B,拇指为O,当你闭左眼睁右眼,用右眼瞄准拇指时,形成一条直线BO,该直线必经过远处一点D;同理,当你闭右眼睁左眼,再用左眼瞄准拇指时,所形成的直线AO也一定会经过远处的一点C 。
如果C、D两点连线CD与两眼连线AB相互平行,则△ABO与△CDO必然构成一对相似三角形 。如果上级命令你测出由站立点到目标点F的距离,由于F点恰好位于C、D两点的连线上,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估算C、D两点之间的距离,进而估算出由站立点到目标点F的距离 。假设C、D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20米,则站立点到目标点F的距离=120×10=1200米 。
之所以要乘以10,是因为相似三角形之间,底边高与底边长的比值相同 。既然△ABO与△CDO是一对相似三角形,底边AB的高OE与底边长AB的比值,必然等于底边CD的高OF与底边长CD的比值 。而底边AB的高OE,实际上就相当于一个人的手臂长度,底边AB则是一个人的两眼之间距离 。由于一个人的手臂长度与两眼之间距离的比值基本是恒定的,约等于10 。
于是,10也就成为了拇指测距推算距离的常量 。比如,一名身高170cm的成年人,其手臂长度通常为60cm,两眼间距通常为6cm;一名身高180cm的成年人,其手臂长度通常为65cm,两眼间距通常为6.5cm,可见,无论个子高矮,每个人的手臂长与两眼间距之间的比值,通常都是10 。这就是拇指测距这种简易方法的数值推算基础 。
影视剧中的士兵用大拇指测距准确吗?原理是什么?
大拇指测距也就是“跳眼法”,但是不会太精确,这取决于一个人的距离敏感性、训练程度和经验等,总之是一个因人而已的“简易”测距法 。跳眼法测距的方法和原理在实施跳眼法的时候,将手臂向前伸直,竖起大拇指,闭上左眼,用右眼的视线沿拇指一侧对准目标左侧(这就是基准点) 。然后胳膊、手和头部保持不动,睁开左眼、闭上右眼,使左眼的视线通过拇指的同一侧(前面是拇指左侧、这里也通过左侧;反之亦然)看过去,记住视线对准实地某一点(测量点),然后目测基准点到测量点的距离(目视、估测),用这个距离乘以10(如果训练时测过手臂长度与双眼瞳孔间距,则用其比值取代这个10)再加0.6米,就得到站立点距离目标点的距离了 。
其实“跳眼法”的原理就是利用“相似三角形”计算,如下图所示:如上图所示,C点为拇指位置,E点为目标左侧(基准点),D点为左眼通过拇指一侧看出去的点(实测点),ED为目视估测长度,EC为目标到拇指的距离,AB为人的左右眼瞳孔距离(一般为6cm,但是需要更精确测距的可以实测);BC为人的手臂长度(一般为60cm,或者实测);图中△ABC与△ECD为相似三角形(△ABC∽△ECD),利用相似三角形原理我们可以知道:AB/BC=ED/EC,所以EC=ED×BC/AB;也就是说,目标到拇指的距离=ED×10(BC/AB≈10),再加上手臂长度就是你测得的站立位置距离目标的距离 。
跳眼法测距的精度问题为什么说跳眼法测距不会太精确呢,因为上文所述的双眼距离和手臂长度可以精确测量,其比值一般估计为10,但是有办法精确取到比例值(AB、BC都能精确) 。但是,你左右眼“跳跃”观测到E点和D点之间的距离,则要靠你目测估算了,一般是与目标旁边的车辆、数目、建筑物等参照物比较取指,比如说目标旁边有一辆你知道尺寸的汽车(长度为4米),你目测你观测到的E和D之间的距离大概有旁边车长的一半,那么ED=2米,那么根据跳眼法,目标离你的距离为:2米×10 0.6=20.6米 。
推荐阅读
- 水冷头是什么 水冷头
- sunup是什么手机,买个了sunup手机 配置:安卓系统5.0 前像素350W 后像素500W 双核...
- 佳能powershot,佳能单反镜头上的USM是什么
- takee手机,bingo os7.0是什么手机?
- alpina b4是什么车
- 奔驰g 4x4是什么发动机
- 奔驰的g wagon是什么车
- benq笔记本,benq笔记本是什么牌子
- 7,7是什么意思 谁知道啊
- 小狗拉屎带血是怎么回事,狗狗便血是什么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