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给他们的,“是给你的”。

这是一个难以说清什么是“文艺”的时代 。任何一个普通的事物都有可能被贴上“文艺”的标签,而那些最文艺的年轻人反而常常有意无意地回避着“文青”的称呼 。“文艺”的概念在悄然发生变化,它不是越来越被大众欣赏和接受,而是越来越成为一个供大众调侃的流行词 。

最不“文艺”的人,正在疯狂地消费这个词,与“文艺”有关的内容都被简单粗暴地分成几个类型,比如“小清新”、“重口味”、“装x犯”…… 你或许还有些尴尬地在生意场上听过这样的对话,“其实我们老板也挺文艺的,他还听法语歌呢……公司的几个管理层也都是有情怀的人......” 随之而来的是,一些本来“文艺”的人也开始疯狂地消解文艺,“绿茶婊”、“情怀婊”、“文艺婊”也开始在流行的语言中相继出现了 。

将关于文艺的一切都简单化、庸俗化、消解和娱乐化,似乎是这个快餐时代和碎片时代的人们对待“文艺”的典型方式 。

然而,真正的文艺并不会因此消失,真正的文艺自有其宠辱不惊的气质和生命力 。它从来不会不甘寂寞,也不会因为被大众过度消费、消解而失去本色和质感 。

文艺始终栖息在人类敏感的内心深处,默默伴随着人类走过缓慢悠长的远古岁月和飞速前进的摩登时代 。当我们远古的祖先在农田里劳作时看到地平线上大得异乎寻常的落日,在洞穴中缝制衣服时听见雨水纷乱地打在叶子上却又让人平静愉悦的奇怪声音,在河边捕鱼时摸到平滑光洁、手感怪异而美妙的鹅卵石,在冬天的树林中狩猎后摘下兽皮帽子时闻到清冽空气稍纵即逝的特殊味道…… 有那么短暂的一瞬,他们停下手头的工作,只想静静地多体会一下这种感觉 。而在生命中的另外一些时候,他们中的一些格外敏感的人突然想到要用某种形式为那一刻表达一点什么,于是就有了文艺 。

起初,我们的祖先觉得身上冷,于是就有了衣服;穿衣服的人多了,就有了做衣服的工匠;功能性的制衣工匠多了,难免有些文青工匠,虽然他们起初常常被讽刺为“不务正业”,但正是因为他们,我们今天才有了设计过的美好服装 。

起初,我们的祖先觉得饱一顿饿一顿很痛苦,于是就有了可保存的食物;任何时候都能吃饱了,又发现水煮的、火烤的更好吃;想吃这种处理过的食物的人多了,就有了厨师;功能性的厨师多了,难免有些文青厨师,虽然他们起初常常被讽刺为“不靠谱”,但正是因为他们,我们今天才有了兼顾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美好食物 。

起初,我们的祖先觉得睡在树上很辛苦,于是就住进了洞穴;住在洞穴里的人多了,于是就有了人造的洞穴替代品——房屋 。功能性的造房工匠多了,难免有些文青工匠,虽然他们起初常常被讽刺为“不踏实”,但正是因为他们,我们今天才有了让人惊叹的美好建筑 。

起初,我们的祖先觉得走路很累……

文艺青年从不满足于把事做成,而是要把事做得漂亮 。他们会设计一个几乎不会用到的把手来装饰一台沉重的桌面电脑,他们会用一根灯绳“点亮”唱片,他们会安装一枚黄色按钮让沉闷的计算器的键盘鲜活起来……

他们愿意历经72道工序去制作一把漂亮的油纸伞,他们愿意发明100多种榫卯结构以使木头更美观精巧地拼装起来,他们愿意花时间给500种颜色分别起一个让人心醉的名字……在人类生存的方方面面,正是因为有了文艺青年,我们日常使用的物品才得以从简陋的“能用”跨越至“好”和“优秀”,并向着永无止境的“完美”继续前行 。

文艺青年从不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富足和进步,即便他们正在经历着舒适安逸的人生,不甘平庸的灵魂也仍然会让他们在心里不停地追问,一个人要如何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在单纯的感官体验之外我们能依靠心灵获得怎样的感受?我们是否可以创造一个看不见的诗意的世界超越此时此刻的现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