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于符号的由来

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维叶特用“=”表示两个量的差别 。可是英国牛津大学数学、修辞学教授列考尔德觉得: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于是等于符号“=”就从1540年开始使用起来 。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菱形中大量使用这个符号,才逐渐为人们接受 。十七世纪德国莱布尼茨广泛使用了“=”号,他还在几何学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不等号是表示两个量之间大小关系的符号,常用的有“≠”“>”“<” 。1629年是法国数学家日纳尔在代数教程里,用“AffB”表示A大于B,用“B A”表示B小于A 。1631年出版的英国著名代数学家哈里奥特的数学著作里首先使用了大于号“>”和小于号“<”,但并没有立即被认同 。同时期英国的奥特雷德又发明了用“ ”表示“大于”,用“ ”表示“小于”,这种记号到18世纪还通用 。近代数学逐渐统一用“>”和“<”分别表示大于和小于,并用“≯”“≮”及“≠”表示对大于、小于及等于的否定 。
【大于符号的由来】 英国人哈里奥特于1631年开始采用现今通用之“大于”号>及“小于”号<,但并未为当时数学界所接受 。直至百多年后才渐成标准之应用符号 。1655年沃利斯曾以表示“等于或大于”,到了1670年,他以及分别表示“等于或大于”和“等于或小于” 。据哥德巴赫于1734 年1月写给欧拉的一封信所述,现今通用之≧ 和≦符号为一法国人P.布盖(1698-1758) 所首先采用 。然后逐渐流行 。庞加莱与波莱尔于1901年引入符号<<(远小于)和>>(远大于),很快为数学界所接受,沿用至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