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双壁指的是,汉乐府中的南北双壁指的是

1,汉乐府中的南北双壁指的是 楼上说的不对:南北双壁指的是 北朝《木兰诗》,南朝《西洲曲》,汉乐府双壁指的是《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木兰诗/木兰辞北有《木兰辞》,南为《孔雀东南飞》 。南北朝的《木兰诗》与汉乐府的《孔雀东南飞》合称古代叙事诗的“双壁”【乐府双壁指的是,汉乐府中的南北双壁指的是】

乐府双壁指的是,汉乐府中的南北双壁指的是


2,乐府双璧指的是乐府双璧指的是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和北朝民歌《木兰诗》,这两首诗是古乐府民歌中最著名的两大代表作,也是乐府诗的两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原本是民间歌曲,而《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 。
乐府双壁指的是,汉乐府中的南北双壁指的是


3,乐府双璧指的是什么“乐府双璧” 指的是《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 。为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
乐府双壁指的是,汉乐府中的南北双壁指的是


4,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双璧指的是什么乐府双璧 。指的是《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 。史学双壁指得是《史记》和《资治通鉴》 。乐府双璧 。指的是《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 。史学双壁指得是《史记》和《资治通鉴》 。乐府双璧 。指的是《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 。史学双壁指得是《史记》和《资治通鉴》 。什么是双璧?璧,指的是最好的玉,双璧就是两块璧玉,用来比喻一对完美的人或者物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双璧“指的是什么?是《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它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 。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婚姻悲剧 。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焦仲卿和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双璧 。指的是《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 。史学双壁指得是《史记》和《资治通鉴》 。乐府双璧 。指的是《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 。史学双壁指得是《史记》和《资治通鉴》 。什么是双璧?璧,指的是最好的玉,双璧就是两块璧玉,用来比喻一对完美的人或者物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双璧“指的是什么?是《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它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 。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婚姻悲剧 。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焦仲卿和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5,八千里山川指的是什么 是中国文学里的文学手法—约数,又如三千越甲可吞吴 。“八千里山川河岳像是一首歌”是《中国人》中的歌词,演唱者刘德华 。《中国人》是由李安修作词,陈耀川作曲,涂惠元、江港生编曲,刘德华演唱,收录于1997年刘德华专辑《爱如此神奇》,也是刘德华歌曲的代表作之一 。《中国人》创作于1997年,是刘德华为庆祝香港回归演唱的 。1997年,香港回归,从此香港结束了百年飘零,香港人也终结了无以为根的生活 。举国上下无不为之欢庆,是对香港未来的期待和祝福,也是对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期许和冀望 。在这个万众瞩目的时刻,刘德华的一曲《中国人》可以说来得恰逢适宜,正应了那句话:“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这样特殊的历史节点,《中国人》这首歌拉近了亿万中国人的心,凝聚了五千年的民族血脉 。6,乐府双璧指的是什么乐府双璧指的是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和北朝民歌《木兰诗》 。《孔雀东南飞》:《木兰诗》:拓展资料:1、《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是北朝民歌 。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 。2、《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汉代古乐 府民歌杰作之一,也是现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3、《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 。女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她对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所作的不妥协的斗争,使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妇女形象,为后来的青年男女所传颂 。7,乐府双璧是指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述诗 孔雀东南飞 和什么木兰诗“乐府双璧” 即《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的喻称 。《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是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木兰诗》,北朝民歌,也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不可多得的优秀叙事长诗之一,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长达三百余字 。内容写少女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奔赴疆场、屡立战功而又不失劳动人民本色的女英雄形象 。这种艺术形象,打破了“女不如男”的封建传统观念 。它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篇 。诗的语言丰富多采,有朴素自然的口语,有精妙工整的律句 。句型或整或散、长短错落,排句的反复咏叹,譬喻的新颖出奇,都加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表现力 。《孔雀东南飞》,汉乐府诗篇名,因其首句为“孔雀东南飞”,故名 。最早见陈代徐陵《玉台新咏》,题名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全诗一千七百多字,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它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 。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同时热烈歌颂了兰芝夫妇为了忠于爱情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恶势力的斗争精神 。《孔雀东南飞》艺术成就较高,成功地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些来表现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 。全诗语言朴素通畅,叙事中兼有浓厚抒情,描写上铺张排比,是当时五言叙事诗的代表作品 。8,三纲五常指的是什么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信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纲成为封建统治者用于奴化人民的工具,是在宋明以后 。以等级名份教化社会的观点被称作“天理”,成为 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 。如违犯封建伦理纲常,即被视为“名教罪人” 。这种说法扭曲了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之说 。其核心是从于正理或无条件服从于上下关系,三纲立足于关系下的服从,而孔子立足于正理,倡导无论地位都该依正理尽本份 。“三纲五常”的形成与发展三纲、五常两词,出自于西汉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 。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期的孔子 。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 。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 。董仲舒按照他的“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 。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 。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 。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纲五常之说,起于董仲舒,完成于朱熹 。但是董仲舒没有将“三纲”和“五常”并提连称,首次并提连称的是东汉后期的经学家马融 。这种并提连称意味着封建思想家终于把封建纲纪和处理这种纲纪的道德原则结合为一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政治伦理道德体系 。宋朝时期,“朱熹发展天理说,把“三纲五常”与“天理”联结在一起,他认为三纲、五常是天理的展开,是“天理”体现于社会规范的当然的产物,是永恒不变的协调社会关系的妙药”,至此,朱熹的“理一分舒”论便成为社会生活秩序的规范了 。“三纲”与“五常”的涵义三纲三纲为: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 。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 。父为子纲,父不慈,子 奔他乡 。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 。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 。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出自《封神演义》可见,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君主应该成为 臣下的 表率,父亲应该成为儿子的表率,丈夫应该成为妻子的表率,身处某种位置,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正人先正己,三纲非但不是奴役压迫,反而是对上位者的约束,三纲并非是为臣、子、妻定的,而是给君、父、夫定的!三纲: 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礼纬·含文嘉》云: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矣 。五常至于五常,爱之仁,正之义,君之礼,哲思智,情同信,春生化万物而成仁,秋刚正利收而为义,礼是形式,智为思想,信是保证 。(1)五常: 仁、 义、 礼、 智、 信 。五常又称“ 五典”,即五种行为规则 。语出《 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 。[唐] 孔颖达疏云:“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2)五常: 据说指“五伦”,古人所谓 君臣、父子、兄弟、 夫妇、朋友五种 人伦关系 。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 。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9,十三经指的是什么十三经是指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儒家的最早经典,称为六经,为《易》、《书》、《诗》、《礼》、《乐》、《春秋》,《乐经》早佚,便只有五经 。其中《易》、《书》、《诗》在孔子之前早已流传,《左传》中曾多次引用,《礼》是对当时社会礼仪的总结,不知成书为何时 。相传孔子立学,曾以这四部书作为教材 。(按,这四经在当时都有实用意义,《易》卜筮,据《左传》当时人在作重大决定前,均要卜筮;《书》,主要记载了古代先王的话语、政令、以及重要事迹,为史书;《诗》又称《诗三百》,当时社交场合常常赋诗以言志,通过吟诵不同的诗来表达各自的意思;《礼》即《仪礼》,是对当时各种礼仪仪式的规定和说解,比如成年的冠礼、葬礼的丧服等等 。都有实用意义,掌握这些,也是当时社会对一个合格的士所作的要求 。)《春秋》本是当时各国史书的通称,《春秋经》即传说为孔子删改《鲁春秋》而成,其中微言大义表达了孔子对历史的褒贬 。至汉武帝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罢黜百家后,将五经列为官学,设五经博士 。《易》、《书》、《诗》、《礼》、《春秋》便由儒家的教材,升格为“经”,正式称为《五经》 。其中《春秋》一书,魏晋时,学人为了方便,将《春秋》的传文(传,即解经的文字)附在《经文》的后面,《春秋》经便不再单行了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周易》《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尚书》《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诗经》《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 。“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周礼》《周礼》该书原名《周官》,西汉时在民间发现,创作年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在战国时期 。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仪礼》《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礼记》《礼记》是西汉的两位学者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辑的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 。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 。《春秋》三传《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可能是春秋末左丘明所作,但也有人认为是战国初的作品,重在史事的陈述 。《公羊传》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谷梁传》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谷梁赤 。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传 。后二传重在论议 。《论语》《论语》是春秋时孔子弟子对于孔子的语录笔记,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 。《孝经》《孝经》西汉在孔壁中发现的藏书,至今作者仍有争论,但偏向于曾子学派的著作 。为论述古代孝道的专著 。《孟子》《孟子》战国时儒家学者孟子的著作 。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尔雅》《尔雅》战国到西汉的学者编写的一本可以用来学习儒家经典的词典,《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10,五湖四海中的四海是指什么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五湖四海泛指全国各地,有时也用来比喻团结在一起 。五湖一般指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四海指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五湖四海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个成语,常用来泛指我国各地,有时也用来比喻团结在一起 。那么,你知道“五湖四海”的来历和具体指的是哪里吗?“五湖四海”最早是分开来说的,即单独的“五湖”、“四海” 。“五湖”见于《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南曰扬州......其川三江,其浸五湖 。”“四海”见于《尔雅·释地》:“七戎、六蛮、九夷、八狄形,总而言之,谓之四海 。”及《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从唐宋时期起,“五湖四海”开始连起来当作一个成语 。古代称之的“五湖”、“四海”一说,反映了历史上人们对地理范围、湖海水域的一种认知 。实际上,古代与现代所说的五湖四海是有所区别的 。“五湖”的说法在历史上主要分为两种:一种认为太湖(在今江苏省)为五湖;一种认为是太湖加上附近的四湖为五湖 。而今天我们所说的五湖指的是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这也是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 。历史上对于“五湖”的争议还不算大,而对于“四海”一词则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四海指的是环绕在我国四周的海,也就是说,四海就是东、南、西、北四海 。这样一来,我国自古也自称为“海内”,而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则称为“海外”,这种说法一直沿用至今 。我国现在有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但是,在古代,四海所指的和今天的四海也是大不相同 。今天的渤海,在先秦时代叫作北海 。据《左传·僖公四年》记载,齐国打算要讨伐楚国,楚王得知后便派人向齐桓公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由此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北部的渤海被称作北海 。并且,在汉代时期,汉朝也曾在渤海西侧的地方设置了北海郡 。今天的黄海,因处于黄海下游的东边,在古代被称为东海 。据《孟子·离娄》记载:“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 。”这里所说的东海指的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莒县东的黄海 。《越绝书》(记载古代吴越地方史的杂史)记载:“勾践伐吴霸关东从琅邪台起观台,台周七里,川望东海 。”琅邪在今黄海之滨的山东诸城东南 。根据上面两段记载,我们可知,古代所指的东海,实际上就是今天的黄海 。在秦汉时期,山东郯城及江苏海州一带的黄海之滨还设置了东海郡 。今天的东海海域,在古代时曾被称为南海 。这是因为在先秦时代,北方诸国把荆楚之地视为南方蛮夷,并把吴越一带的海域称为南海 。根据前面的记载,楚王自己也承认楚国地处南海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也记载了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 。”会稽是秦朝时设置的郡,郡治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因此,在秦朝时,所称的南海就是我们今天的东海 。公元前214年,大秦帝国的兵锋所指,统一了岭南地区,并在那里设置了南海郡,所以,最晚从秦代开始,古代所称的南海已相当于今天的南海 。“四海”中最难确定位置就是西海了,因为我国的东、南两面临海,所以古代的东海、南海很容易确定,但西海和北海就不是那么确定的了 。《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海部》概括地指出:“从古皆言四海,而西海、北海远莫可寻,传者亦鲜确据 。”北海虽然在先秦时代指的是今天的渤海,但是从汉代以后,由于疆土范围不断地拓展,北海变成了今天的贝加尔湖(位于今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南部) 。即使到了元代,科学家郭守敬进行大规模的地理测量时,其北海测点的地理位置就在今贝加尔湖以北的下通古斯卡河下游地区 。至于古代所指的“西海”的位置就更加无法确定了,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西海所指的位置完全不同 。西海有时指的是青海湖、罗布泊、博斯腾湖、咸湖、波斯湾,有时甚至是指远在西方的红海、地中海 。总之,古代所称的“五湖四海”的具体地理位置随着时代不同而有变化,但是其代表的意义却并未改变:四海之内皆兄弟也!11,三皇五帝分别指的是谁三皇五帝是历史人物“三皇”与“五帝”的合称 。他们都是中国原始社会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因其杰出或伟大,被后人尊之为“皇”或“帝” 。三皇指的是:燧人、伏羲、神农;五帝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三皇五帝的存在时间,现在,已经不可考,仅仅知道在夏朝之前,或许离夏朝之前还很远 。所谓“三皇五帝”是历史学界专家们对中国上古时期所有部落联盟首领的概括性简称,并非确指 。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仅上古时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 。人民则把他们敬为神灵,以各种美丽的神话传说来宣扬他们的伟大业绩 。“三皇五帝时代”,又称“上古时代”、“远古时代”或“神话时代” 。也可以简称为“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率领民众开创了中华上古文明 。三皇:燧人氏: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人,风姓,名允婼;华夏族人,五氏之一 。燧人氏钻木取火,成为中国古代人工取火的发明者,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中国火文明,被后世奉为“火祖” 。在《尚书大传》等著作增补“三皇五帝”中被列为三皇之首,奉为“天皇”,尊称“燧皇” 。道教文献则称燧人氏为“人皇”: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 。伏羲氏、神农氏等五帝是其后裔 。燧人氏为有巢氏与缁衣氏之子,妻华胥氏,生伏羲氏、女娲氏 。他是宓妃与女登(任姒)的祖父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 。楚帛书记载其为创世神,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 。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在后世与太昊、青帝等诸神合并,在后世被朝廷官方称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东方上帝)一说 。燧人氏之子,生于成纪,定都在陈地 。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伏羲是古代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神农: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 (尚有争议,也有说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领尊号炎帝 ) 。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 。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 。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五帝: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 。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 。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 。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 。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 。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作《黄帝内经》等。颛顼(公元前2342-公元前2245年):是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姬姓,名乾荒;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 ;中华人文始祖之一 。颛顼因佐少昊有功,被封于高阳(今河南开封市杞县高阳镇) 。少昊死后,共工氏与颛顼争夺帝位,颛顼打败共工,继少昊主政,号“高阳氏” 。颛顼去世后,由黄帝曾孙、玄嚣(少昊)之孙、蟜极之子帝喾继位 。在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中,颛顼是主管北方的天帝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 。帝喾(前2275----前2176年),高辛氏,姬姓,名俊,华夏族 。生于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故号高辛氏,黄帝曾孙,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是《山海经》里天帝帝俊的原型 。姬俊的祖父玄嚣(少昊)是黄帝元妃嫘祖的长子,父亲名叫蟜极 。姬俊5岁时(前2270年)受封为辛侯,15岁(前2260年)辅佐叔父颛顼,前2245年(颛顼78年)颛顼死后,时年30岁的姬俊继承帝位,成为天下共主,以亳(今河南商丘)为都城,以木德为帝,号高辛氏,当年改元为帝喾元年 。前2245----前2176年在位,深受百姓爱戴 。享寿100岁;死后葬于故地高辛,建有帝喾陵 。春秋战国后,被列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帝喾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商、周两朝先祖,帝挚、弃、契、帝尧之父 。尧(前2188-约前2089)传说中的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古唐国(今山西临汾尧都区)人,“五帝”之一 。在传说中,尧是帝喾与庆都之子,姓伊祁,名放勋 。十三岁,佐帝挚 。十五岁,被封于唐(今山西临汾),故又称唐尧 。二十岁,代挚为首领 。他团结亲族、联络友邦、征讨四夷、统一华夏 。爱民勤政、富而不骄、怒而不烦、仁德如天 。主政期间,派鲧治水,制定历法,整饬百官 。在位70年时,访遍天下贤士,得到舜,并把首领之位传给了舜 。让位二十八年后,病逝于雷泽,葬谷林(山东鄄城) 。被司马迁视为“理想的君主” 。舜(约公元前2187- 约公元前2067),轩辕黄帝八世孙 。姚姓,妫氏,名重华,字都君,山东濮州姚墟(今河南省范县和山东省鄄城县)人 。中华民族共同始祖之一,父系氏族社会后期东夷部落首领,“三皇五帝”之一 。舜帝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 。《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成为推动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捩时期的重要推手,成为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之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