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究竟是唯心的,如何看待老子的思想( 二 )


史料记载,老子“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 。正因为如此博学,老子才能集前人思想的精华,加上自己对世界的领悟,才完成了如此不朽的惊世名作 。
老子的哲学思想最简单的说就是“天人合一”、“无为而治”、“无中生有”,是实实在在的辩证唯物主义 。不要说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就是在今天和将来,他的思想都不会过时 。不管是企业管理还是治国理政,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悟透《道德经》,都会给你带来无穷的智慧源泉 。我写了几千字,却无法说清楚一件事,老子也写了几千字,却包罗万象,影响世界,想想不觉汗颜啊!但是如果这篇小文章能让我的读者认识到《道德经》的不朽和伟大,我还有什么理由不自豪呢? 。
我们如何看待老子的无为的思想?

老子的道究竟是唯心的,如何看待老子的思想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自动反应,自动行为的意思 。如果我想学会某种技能(就用开车作为例子),首先要做的是学习关于汽车的知识,向教练学习驾驶的各种技能 。这样的学习会增加我们对汽车的认识,增加我们对如何驾驶汽车的理解 。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学习的深入,我们所获得的知识和驾驶技能就会越来越多 。这样的过程就叫做:“为学日益” 。
学过开车的人都知道,仅仅做到了上面一步,距离会开车还相距甚远 。即便是拿到了驾照,无论是周围的人还是他自己,恐怕都不会认可这个人就已经完全掌握了驾驶技术 。大家给这样的人起了很多外号,例如“新手”,例如“马路杀手” 。更有一些人,拿到驾照之后再也不开车了,当年驾校学到的技能也就一并归还,大家都会笑称其驾驶证是个装在镜框里的装饰品 。
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案很简单,仅仅通过“为学日益”这一个步骤是无法学会一项技能,也无法完整地做成一件事的 。在“为学日益”之后,还需要不停地练习 。就如同那个学车的例子,要想使自己最终掌握驾驶技能,就需要在拿到驾照之后不停地练习,顶着“马路杀手”的名号上路练习 。这样练习的目的,是要将学习到脑子里的知识下放的手脚、身体,让身体的每个部位逐渐做到面对各种状况可以不通过大脑,直接进行条件反射 。
这样的将大脑里的知识、技能下放到身体各个部位的过程叫做“损” 。而只有通过这样的“损”,才能将一项技能学会,才能将一件事做成 。这样的过程符合道的需求,道总是在推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完成许许多多任务来体现它的存在的 。因此,这种“损”是“为道”,我们将其称作“为道日损” 。“为道日损”中的“日”体现了每天都有进一步发展的渐进特性 。
如果我们经历了“为学日益”和“为道日损”两个步骤,那么我们已经走上了学会一项技能、做成一件事情的正确道路上 。既然学会做一件事需要将脑子里的知识下放到身体的各个部位,那么进行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成呢?显然,学会一项技能不是一、两天就能做到的 。刚刚上路的“马路杀手”也不是第二天就立地成佛了 。一般来讲,经历了三至六个月的实际驾驶,那些脑子里的驾驶知识就会完全转移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
此时再遇到路上的种种状况,这个有着半年驾龄的司机,其手脚已经不再需要大脑指挥而会直接做出相应的动作了 。直到此时,对于这项技能,已经可以由身体自动完成 。我们知道,身体自动的行为叫做“无为”,而能够做到这种无为,是通过一段时间不停的“损”而获得的 。因此,在“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之后,我们需要经历“损之又损”最后达到“无为”的状态 。

推荐阅读